陈垣创新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概述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选择"陈垣创新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这个题目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研一的时候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文章,虽不成熟,但从此对创新性学习开始关注起来,收集了很多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后来得知毕业论文即将开题的消息后,我就准备毕业论文写一个历史人物和他的教育思想,当时选择了几个历史教育大家,有陈垣、钱穆,陈序经等,在导师的建议下,选择"陈垣创新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通过对陈垣的资料的分析,我发现不少学者对其的研究集中在阐述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历史研究方法,以及对其治校理念的研究,而关于陈垣的创新教育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陈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圆庵、援国、星藩,别号圆庵居士。他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与陈寅恪先生并称“南北二陈”。他不仅是一名史学研究大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特色的教育方法和原则,这些创新的方法和原则与当今的创新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指导,利用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历史学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点,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素材创造不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以利用历史知识发表独立的见解,养成创新的思维能力。
……..
二、 研究综述
陈垣任教长达74年,教过蒙馆、小学、中学、大学,其中包括医学教育、工读教育、平民教育、师范教育等众多领域。纵观古今中外,有这么长的教学生涯的教育家是少见的。他的学生近万人,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曾自豪地写诗道“芬芳桃李人间盛,慰我平生种树心。"这位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对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对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其中,对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教育内容是陈垣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他的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是“史源学"和“大一国文“等方面。史源学是陈垣在传统考证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新学科,它强调寻找史料出处的重要性,陈垣通过开设史源学实习一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史源学的研究文章有史丽君的《试论陈垣的史源学》(《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2009年),这篇论文从史源学的概念、方法、作用、意义四个方面对史源学进行了概括。刘重来《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一论陈垣先生创建的史源学》(《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期)一文从史源学的特点和作用、启示三方面总结了史源学,认为“史源学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大学历史系开创的一门新学科”。?陈智超《陈垣与史源学及日知录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5月)一文认为史源学是陈垣首创的一门新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史学基本功的训练有着重要意义。陈智超整理的《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收录了陈垣的史源学论文三十篇,认为"史源学实习课的设置,是陈垣先生在文史教学中的一大创新"。
……….
第一章陈垣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对陈垣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基础作用。陈垣的创新教育思想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教育思想。他的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首先,他受乾嘉考据学说的深刻影响,生活在一个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社会环境里,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又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改进传统中的不足,产生了个人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幼时被送往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的写法,他推陈出新,在八股文的格式下往往体现新的思想。他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接受了近代科学方法的训练,为他转治史学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陈垣曾说:“近二十年学问,皆用医学方法也。有人谓我懂科学方法,其实我何尝懂科学方法,不过用这些医学方法参用乾嘉诸儒考证方法而已。” ?其次,陈垣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地区在古代本是落后的地区,然而到了近代,与外国交流、接触较多,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在这块土地上培养的人才,太多眼界比较开阔,关心社会的变化。陈垣曾说“广州滨海,得风气最先”。?广东在近代既是张之洞提倡西学的实验地,又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基地,也是孙中山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十分活跃的地区。陈垣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下,开始热心世务。他回忆说:“我青年时在广州,受到一些维新思想的影响,也曾抱有爱国之志,参加了一些当时反帝反封建活动。“?再次,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陈垣"对于西医学和基督教等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早年即信奉基督教,着力于基督教的研究,后来又教授了一定的基督教方面的课程或研究。他成为辅仁大学校长之后,提出要培养"会通中西”的创新型人才。陈垣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又感受到西学的大潮势不可挡,使他的思想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也为他的幵拓创新提供了机遇。
…………
第二节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
先进知识分子对陈垣创新教育的思想与实践起着深刻影响。陈垣的社会交往比较广泛,现存的《陈垣来往书信集》中收录了千余封陈垣与当时学者的交往信函,为我们研究陈垣的学术历程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这本书信集中和陈垣有来往的学者二百余人,不少学者在史学研究和教育理念方面对陈垣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其中在创新教育思想与实践方面,蔡元培、英华、马相伯、陈寅恪等人起着重要作用。蔡元培在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主张兼容并包,受他的影响,陈垣在学校管理和教师选聘上坚持选贤任能,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唯才是举,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蔡元培还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的理念,即师生可以合作研究高深学术,陈垣发展这一思想,提出“养成学生自动研究之能力”和“教研结合“的办学思想,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英华是辅仁大学的创始人,他为辅仁大学确立了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他的国学教育思想使得陈垣深受启发。英华把"注重介绍世界最新科学、发展中国固有文化"?作为辅仁大学的办学宗旨,陈垣开设“大一国文”课程实践这一办学目标。马相伯具有浓厚的“教育救国”的思想,陈垣受其影响,鼓励学生将汉学的中心夺回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陈寅恪虽然比陈垣小十岁,但是他和陈垣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学术往来,陈垣对陈寅恪的国学基础和治学方法非常欣赏,多次请陈寅恪为自己的作品写序文,,并把陈寅恪当成"净友"。正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影响,使得陈垣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面能够与时俱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
第三章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21
第一节“启发学生自动研究之能力”........ 21
一、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2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三、倡导良好的研究氛围........ 24
第二节“寓教于研”........ 25
一、以教学促进研究........ 26
二、以研究促进教学........ 27
第四章陈垣重视对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 30
第一节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创新环境........ 31
第二节教师应该具备科研创新精神........ 31
第三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第四节“师生互评”........ 33
第四章陈垣重视对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陈垣非常重视对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他认为"教师既然是在教育别人,自己首先就应当是有教养的人,要求儿童们逐渐培养起高尚的品德,自己首先就要具有可作为学生模范的高尚的道德品质”,①即具备高尚的品德是教师的首要素质。他提出九条“上课须知”,鼓励教师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创新环境;他认为教师要"不断钻研学术”,@来培养科研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更新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行"师生互评”,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成了创新活动的双主体,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关系变成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新型关系,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研究发现中遇到的难题也能促进教师的进步。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见识的增广,会出现一些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地挑战自我。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知识资源的开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人力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激励教师自觉参与知识管理和创新,鼓励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教育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即着眼于未来而自觉地培养人才,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怀每一个学生,注重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要想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精心培养。
……….
结语
陈垣并没有学过教育学的具体内容,但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传统教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了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对我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摒弃错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的创新素质培养等领域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的创新。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以及七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当今的创新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探索对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在陈垣的创新教育思想中,“史源学实习"占有重要地位。陈垣继承古代的史学考证方法并且发展成为自己特色的新的史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史料。学生通过独立查找资料得出考证结果,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这样的锻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査阅史源的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史学名家也会出现史料错误,就会增强考证的信心,激发继续研究的兴趣,潜移默化之中能够提高阅读古籍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既能让学生学到历史大家的治学精神和治史方法,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对研究工作的热爱,提升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4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