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2013 年教育部统计公告显示,全国中职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07.46 万人,就业学生 588.07 万人,就业率为 96.81%。各大类专业就业情况如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为 90.98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8.47%;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为 83.63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6.98%;司法服务类毕业生人数最少,为 1.38 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0.28%。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加工制造类,达到97.67%;其次是资源环境类,达到 97.65%;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土木水利类、财经商贸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平均就业率在 96.68%以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②由此可见促进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部分中职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精、思想状态不好、求职目标不明确、求职技能不高等问题,导致中职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即使勉强找到工作岗位,薪资水平也比较低,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事业制度的不断变革,就业形势显得愈发严峻,中职生的就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调查研究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就业、稳定就业。
.......
二、研究意义
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地位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们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想实现中职生顺利就业,就必须从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潍坊某中等职业学校 2014 届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对长期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和相关企业进行现场访谈,分析其中的数据,从而总结出近年来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这将对中职学校适时调整办学方针,明确办学思路起着积极作用。另外,目前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就业指导、就业市场等方面,缺少对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本课题对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职工就业前的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7]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也主要偏重于那些生产及服务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特征归纳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科学管理以及文化塑造,这四种特征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长期存在并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作了理论上的界定。
.........
(二)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论个人或组织,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自觉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就业竞争力涵盖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心理承受力等各项个人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总体看来,就业竞争力,就是指在职场上能够优胜于对手,并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能力;是毕业生把握机会、赢得赏识的能力与优势。
...........
二、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胜任特征”这一概念起源于古罗马,当时并未获得公众与社会的关注。直到 19 世纪末,我们才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研究和运用胜任特征。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胜任特征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当时“管理科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时间动作分析”。他通过“时间动作分析”研究,将一份复杂困难的工作层层分解,拆分成一项项容易的步骤,以这些拆分出的分项,作为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高低的依据,以此识别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一个人能力的测验与考核。在泰勒的这一研究中,胜任特征可以归纳为一个人的灵活性、持久性、力量以及体能等各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技能或体力要素。泰勒的这一研究,对后世影响甚远。现在社会中流行的工作分析法很大方面就是来源于泰勒的这项“时间动作分析”研究。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胜任特征模型主要包括的三个要素,即胜任特征的名称、胜任特征的定义(指界定胜任特征的关键性要素)和行为指标的等级(反映胜任特征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0]胜任特征模型理论三要素在行为指标的等级上,涵盖了从基本合格行为到优秀行为的等级,并且各个等级都有形象完整的阐述,这对分析普通人与优秀者在行为等级上的差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第三章 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0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10
(二)调查实施.......10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10
三、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17
(一)学校就业指导情况.......17
(二)学生就业现状调查.......18
(三)学校的成功做法与经验.......19
四、用人单位访谈结果及分析.......21
五、影响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23
(一)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利因素...........23
(二)影响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不利因素...........24
第四章 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26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26
(一)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26
(二)依法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26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7
二、中等职业学校层面...........27
三、学生自身层面...........31
第四章 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对中职学校而言,制约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扶持政策,经费不足问题是中职学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从当前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上看,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中职教育的投入保证机制也不够完善与健全。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小,将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极为不利。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此类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好本地的中职教育,吸引优秀人才、完善基础设施、更新教学设备。发挥好政府的职能,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方针,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包括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出台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扶持为中职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企业等。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随着市场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与突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法律法规,来缓解当今中职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职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以帮助他们顺利就业。[11]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能,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就业市场进行约束和管理,保证良好的就业秩序,减少中职生在就业中受歧视与区别对待现象的发生,以保障他们在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中积极就业。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和鼓励创业作为工作的重点,鼓励支持中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从政策方针上为他们创造公平的创业环境,提高中职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认清市场,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充分把握好就业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分析市场,分析就业,才能保证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合理有效的实施与进行,才能够缓解中职生的难就业问题。
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如何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展开调查研究。本研究首先从国内外对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现状入手,具体分析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依据,然后以潍坊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现场访谈法完成数据的收集与资料汇总,对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得出影响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最后,从国家和社会、学校、学生个人三个层面,得出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明确用人单位、学生以及中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培养体系,既有助于用人单位节约资源,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学校影响力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也有利于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下,实现中职生高质量就业并非易事,现在就业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目前,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逐步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真正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还得靠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推动中职生就业;用人单位也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职业素养;另外,中职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并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5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indetihui/4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