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湖北黄石有色一中 25年有学生高考过600分黄石有色一中首届阳光班开始招生啦

发布时间:2017-12-08 02:03

黄石市有色一中

阳光班教师团队

近日,黄石市有色一中连连传来喜讯,2014年全校理文艺体特长生上一本人数达117人,上二本线人数达202人。考生董畅、姜源泓考分均超过600分,其中董畅同学夺得黄石城区(除省重点外)第一名,为有色一中续写了25年均有学生高考过600分的传奇。

与此同时,创办于1970年并被黄石市教委首批授予的“黄石市示范学校”的有色一中,今年秋季也获准开设阳光班,首届阳光班可面向全市,招收50名品学兼优的初中应届毕业生。

终于等到这一天,这是对有色一中优秀教学质量和全校师生的肯定,也将成为有色一中新的发展机遇和教学品牌……

王牌师资团队给你百分百信心

有色一中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70人,省市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6人。

在这支队伍带领下,有色一中多年来都在高考中续写着传奇:1997年、1999年两夺黄石市高考文科状元,近10人先后考上清华、北大;先后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近万名优秀学生,连续25年高考有学生过600分;连续三年在市教育局直属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中荣获优秀奖。连续4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最高荣誉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今年,可喜的高考成绩又为有色一中的教育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将开设的阳光班,其教师团队集中了有色一中最精干的师资力量,该团队合作多年,培养出了一大批考上武大、华科、吉林大学等985、211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

其中包括数学特级教师陈祖林;曾带出全市语文第一名班级的教师余小燕;获全市英语优质课特等奖荣誉的教师韩蕾;市级优秀党员、优秀物理教师曹国利;担任过清华学子张庆粼班主任的,市级优秀化学教师方晨;全国优秀竞赛辅导教师何仕等人。

方校长表示,开设阳光班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也是为进一步提升有色一中的办学层次。目前筹备工作已完成,阳光班的教师团队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基础,定位更高、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条件也更好,我们有信心让学生在这里学得好。

优厚奖励政策 困难学生不用愁

走进有色一中校门,图书馆、报告厅、学生公寓、新教学楼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播控中心、微机中心、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组成的“三网合一”的校园视讯网络齐备。

有色一中是一座现代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校园,学生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规范的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有优厚的奖学金政策,让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学校将为报考学生设立奖学金。中考分数超过黄石二中录取线的考生,享受12000元奖学金(按每月300元生活补贴逐月发放,并一次性发放3000元奖学金);中考分数超过第一批录取线的考生,享受9000元奖学金(按每月300元生活补贴逐月发放);中考分数在第一批录取线以下20分以内的考生,享受1000元奖学金。同时,学校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学年设立1000—2000元的助学金。

方校长表示,学校已经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系统,阳光班将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前结束新课,重点进行提高教学和深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自立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湖北黄石有色一中湖北黄石有色一中

质朴教育理念 培养素质型人才

有色一中多年来秉承了企业质朴、务实的管理内涵,这种“引导人,教育人,发展人”的质朴理念,也融入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2年有色一中率先在全市提出“不唯高考而赢得高考”的观点,倡导德育体验教育,在内涵提升、特色发展、文化引领的高度,全力实现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三大工程;即校园整体规划改造、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校园文化特色发展工程。2013年,有色一中大力推进“有效课堂”建设,形成了较系统科学的“规范+选择”和“个性+目标”的校本课程模式。

在管理上,有色一中倡导“举重若轻、精益求精”的理念;在教学中,有色一中坚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从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大力倡导“体验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挖掘学生潜能,把欣赏人、关心人、教育人、成就人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方面发展。

庄严隆重的成人仪式、磨砺意志的军事训练、趣味横生的体育运动、充满爱心的志愿者行动、视角独特的法制讲座、才艺尽展的文艺汇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让有色一中的学生学习优异,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全面发展。“我们希望在现有基础上,通过阳光班的教学,摸索出一套有特色的、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并将其普及到全校其他班级教学中。”方校长说。

□记者陈慧通讯员春来张怡



本文编号:126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6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