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题库_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_介入放射学简介
本文关键词:介入放射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什么是介入治疗?
您也许知道内科的药物治疗、外科的手术治疗、放疗科的放射治疗……可是不一定听说过介入治疗。什么是介入治疗呢?介入治疗是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解放军95医院放射科郑向东
2.介入治疗学: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象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边沿学科,有学者谓之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由于其近10几年的迅速发展,对许多以往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介均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尤其在肿瘤的诊疗方面,介入放射学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现代医院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临床医学专科之一。介入治疗的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 管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如肿瘤,介入治疗可将几种最有效的抗癌药搭配在一起,通过导管技术找到肿瘤的供养动脉,把抗癌药和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组织。这种疗法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将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对全身毒副作用小,使绝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肿瘤失去血供「饿死」。这种化疗性栓塞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宜手术的肝、肺、胃、肾、盆腔、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3.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介入治疗中的栓塞疗法,对各种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等,有很高的治愈率;对各种出血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或肺癌引起的咯血、口腔出血,妇产科疾病或产后引起的大出血,外伤所致的内脏出血等,有着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已基本取代手术治疗。人体有许多"管道",除了分布十分广泛的血管分支外,还有食管、气管、胆管、输尿管、鼻 管等各种管道。人体管道的狭窄所引起的疾病很多,如血管狭窄会引起高血压、食管狭窄会引起吞咽困难、胆道狭窄会引起梗阻黄疸……,这些窄了的管道靠吃药是难以疏通的,而手术又创伤大、风险大。介入治疗可以利用球囊扩张狭窄的管道,也可以在管腔中置金属支架建立人工管道。以支架治疗肾动脉狭窄为例,治疗时,医生穿刺股动脉后,在高清晰度X线机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置入肾动脉狭窄处,然后推出压缩在导管内的支架;支架在一经推出,即膨胀到原设计尺寸,并稳定、均匀地撑开狭窄处;血管通畅后,就能有效地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4.目前发展介入治疗的主要项目
(1)消化系统--肝、胃、胰、肠等部医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食管、胆道良恶性狭窄和梗阻的扩张和支架治疗;肝血管瘤、肝囊肿、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栓塞治疗。
(2)呼吸系统--肺癌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气道良恶性狭窄,梗阻的扩张和支架治疗。
(3)循环系统--动、静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治疗;急、慢性外周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外周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的栓塞治疗。
(4)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窦瘘等)的栓塞术;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溶栓术。
(5)骨与软组织系统--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椎体成形术(针对骨质疏松、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塌陷和椎体血管瘤);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6)泌尿生殖系统--肾、盆腔、乳腺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子宫肌瘤的血管内的栓塞术;,肾囊肿的介入治疗,盆腔出血的介入治疗。
由此可见,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介入疗法无疑能给人类征服顽疾带来新的曙光,同时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发现了广阔的前景。
5.恶性肿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疗:
恶性肿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肿瘤动脉栓塞术和化疗栓塞术。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虽是治疗实质性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是仍存在着灌注药物从给药器官快速代谢、排泄及不能显著降低全身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等特点。70年代开始采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即采用血管栓塞剂,如明胶海绵、不锈钢圈、自体血凝块等暂时或永久地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使瘤体体积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和减少术中出血。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并用动脉灌注疗法,,可起到较好的姑息治疗效果,缓解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但是,这些栓塞方法一般栓塞在较大的动脉及分支,短时间内易形成侧支循环使肿瘤组织恢复供血,治疗效果仍欠满意。近10几年来,许多学者在新的药物剂型,即药物载体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靶动脉,既栓塞肿瘤组织末梢分支,阻断血供,又可缓慢释放化疗药物起到局部化疗作用,并且可显著降低体循环的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化疗毒性,称之为化疗栓塞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化疗栓塞术的理论基础是将栓塞所致的肿瘤缺血作用和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达到杀死肿瘤组织的目的。其协同作用的主要优越性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延长局部药物作用时间,同时降低全身药物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存在一定的副反应和并发症: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的副反应和并发症有二大方面:一是一般介入技术所致并发症和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二是栓塞术所致并发症,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①栓塞后综合征:可发生于大多数肿瘤栓塞术后,原因通常认为是器官缺血、水肿和肿瘤组织坏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和麻痹性肠淤血等。发热通常不超过38摄氏度,严重者可有高热,1周内可逐渐恢复正常,对有高热持续不退应注意有无感染发生。疼痛在注射栓塞剂当时即可发生,严重时不得不中止栓塞。处理措施包括给予镇痛、止吐药物,吸氧等对症处理。为防止感染可于术前、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
②误栓和异位栓塞:导管不能超选择插管、栓塞剂选择不当、注射造影剂压力过高等原因可以造成栓塞剂反流,误栓其他器官。栓塞的靶动脉与其他器官有侧支循环可造成异位栓塞。如脑、肺梗死,皮肤、胆囊、肠道、神经和肢体等部位缺血坏死。预防和处理措施有:a.栓塞前进行详细地血管造影,观察有无其他正常脏器侧支血管或动静脉瘘,如有应尽量进一步超选择插管至靶动脉,或采用较大近端栓塞剂堵塞侧支血管或动静脉瘘。B.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栓塞技术。C.如果发生误栓或异位栓塞,应立即给予扩张血管、抗凝血、激素等药物,以减少组织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③感染和脓肿形成:较少见,原因多为栓塞后肿瘤组织坏死液化,加上手术器械、导管和栓塞剂消毒不严或未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措施是严格按无菌术操作,栓塞剂必要时高压灭菌处理,术前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等。一旦脓肿形成,应采用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
6.恶性肿瘤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经皮非经血管介入诊疗是在医学影象设备如X射线、CT、B超、MRI的导引下,利用各种器械,通过血管以外的途径,如经人体生理腔道的自然开口或直接穿脏器,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近年来随着设备和器械的进步,临床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技术也日益完善。经皮非经血管介入技术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医院都相继开展了此项技术,并在某些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肿瘤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和经皮穿刺造影技术,前者已应用到全身各部位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后者主要应用与胆道系统和泌尿系统梗阻的诊断。
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则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胆道恶性狭窄球囊导管扩张并支架置入术,胃造瘘术,肝癌B超、CT导引下药物直接注射疗法;呼吸系统肺癌直接穿刺注药或直流电疗法,气管支气管恶性狭窄的金属内支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腔内灌注疗法;泌尿系统经皮肾造瘘和支架引流术治疗输尿管恶性梗阻,膀胱癌腔内灌注疗法;中枢神经系统颅咽管瘤抽吸、交感神经阻断术;MRI导引下经皮激光切除深部恶性肿瘤等。
正确选择引导设备和技术是介入治疗的关键,无论经皮活检术,还是经皮内外引流和支架置放术,均需方便和准确无误的引导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经皮非经血管技术的导引方法有透视、B超、CT、MRI。导引方法的选择原则取决于病变的部位、治疗目的和采用的介入技术,术前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本文关键词:介入放射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5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