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后综合征_改良seldinger穿刺法_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医学进修专题)
本文关键词:介入放射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作者:胡国栋
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影像科(武汉 430030)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990301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由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教授于1967年提出。1953年Seldinger创立的经皮穿刺血管造影技术为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可追溯到60年代初期,1964年Dotter和Judkin首先应用同轴扩张导管系统,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性病变,,从而达到阻塞血管再通的目的。1973年Grüntzig设计的双腔球囊导管,使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得到很大发展,使这项技术从四肢动脉狭窄的PTA治疗扩展到肾动脉狭窄、颈部动脉狭窄,以至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1980年开始行头臂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1989年已用于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成形。80年代中期开展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硬化斑块切削术及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近年来研制了许多类型的血管内支架(stent),是预防再狭窄的新技术,尤其是带膜支架的研制成功对提高PTA的远期疗效以及扩展支架的应用范围(血管内和非血管内的支架应用),显示了其广阔的前景。
2 心脏及大血管的介入治疗
2.1 心脏及大血管的介入治疗
60年代中期,心脏、大血管的介入治疗也有很大发展。1966年Rashkind等首次创导心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967年Postmann首先应用介入放射技术成功完成动脉导管未闭栓塞术,1977年Rashkind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伞形圆盘补片装置,用于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后又改造为双盘补片闭合装置。1976年King和Mills等应用双盘补片技术闭合房间隔缺损成功。1979年Sos等提出用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982年Singer等用此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地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症。1980年Martin首先报道应用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分支的狭窄。1977年Gruntzig首次成功进行了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80年代末此项技术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采用。PTCA近来又与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斑块切削术和血管内支架等新技术相结合,对提高疗效、防止再狭窄起到较好的作用。
2.2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在80年代得到很快发展。1984年Inonue首次报告了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1985年Lock报道了聚乙烯球囊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取得成功 ......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138 字符。
本文关键词:介入放射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5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