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影响因子 >

纪录片《河西走廊》研讨会日前在兰举行

发布时间:2016-03-20 16:15

本文关键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founder-content>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首席记者张子艺) “截至目前,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凤凰视频的点击率已高达4千万,目前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估计最后的总点击量应该在6千万左右。《河西走廊》的播出频次和《舌尖上的中国》不同,对比数据是按照日点击率计算的。”3月20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举行,,《河西走廊》总撰稿邓建永、总统筹孔丽丽就《河西走廊》点击量超过《舌尖上的中国》作出了以上回应。来自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就《河西走廊》播出后的文化承载、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主创答疑:

  跟《舌尖上的中国》比较的是日点击率

  此前,西部商报记者采访《河西走廊》制片人李东珅时,他曾经惊喜地表示,《河西走廊》的点击率超过中国此前最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消息引发了一些观众的质疑,探讨会当日,总统筹孔丽丽表示:“《舌尖上的中国》是周播节目,一周一集;《河西走廊》是日播节目,一天播出一集,两者的播出频次是不一样的。但在点击率计算方面,对比的是日点击率。截至3月19日,《河西走廊》的点击率是4千多万,如果按照正常发展预估,到最后可能会产生6千多万的点击率,这在中国历史类纪录片的观看浏览量来说,也是非常高的。”

  宏观视角:

  河西长廊是全人类的文明结晶

  探讨会上,来自全省的高校教授、文艺评论专家对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元中教授认为,《河西走廊》开始重新发现和叙述甘肃,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开拓。著名的诗人刚杰·索木东说:“众所周知,河西走廊是一条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发展的河流与通道,是一条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长廊。它不仅仅属于中国,属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还属于整个华夏、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是全人类的文明结晶,是世界文化的遗存。所以,如果我们依旧还是简单地用一元文化覆盖多元文化发展,我们的考量,就会失去公允。”“《河西走廊》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原先空洞的河西走廊的概念通过这部片子变得立体生动,在历史、地理双重角度的解读下,能够让观众不自觉地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上河西走廊的波澜壮阔。”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对于纪录片《河西走廊》也不吝溢美之词。

  微观展示:

  用电影的方式展现甘肃地理美、文化美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认为,《河西走廊》的摄制和播出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缩放到河西走廊,又使人们对敦煌的关注扩大到河西走廊,使河西走廊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间,将会给丝绸之路、给甘肃带来大发展大繁荣。“《河西走廊》突破了以往宣传片固有的本土逻辑,在展现出甘肃之美、西北腹地的绿地美、波澜壮阔又厚重的人文美的时候又充分体现了整个区域的文化底蕴内涵,这样的全球逻辑,在兼顾本土受众之时又吸引着更多的全球受众。”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玲表示。河西学院传播学院院长王玉民这样评价《河西走廊》,“它用电影化的手段再现历史场景,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解说词简明,通俗,流畅;画面美轮美奂,精心雕琢,把厚重的河西历史文化呈现了出来。”

  学术碰撞:

  演出来的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吗?

  对于这部以全新创作方式反映甘肃的纪录片,研讨会上专家们饱含深情,不仅就其优点进行了论述,还就纪录片本身的一些创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岚嘉首先称赞了纪录片的电影化叙事,他说,“《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观赏性。”甘肃广电总台总编室副主任王安则对电影化的纪录片呈现手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作为纪录片应具有文献性和史料性双重价值,必须要有史可查,纪录片应谨守真实客观,排斥想象。”对于专家的不同观点,《河西走廊》总顾问沙武田表示,纪录片中90%的情节都是完全真实可以作为历史参考的。总撰稿邓建永则回应:“这都是基于真实历史中的走向合理想象,对于加入的一些虚拟人物,我们主创也经过多方论证,基本上做到有理有据。”

本文关键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hengfubaogao/36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