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容摘要:本项目的研究要以前瞻性眼光把握当前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发展态势,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断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开拓古籍整理与学科发展的远大前景。提出要加强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的理论建设、古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要与古籍整理的实践紧密结合、开拓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不断推进古文献学的学科建设等建议。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通过填补史实空白、方法论的总结和理论建设等创新研究,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古籍整理;研究;学科;古文献学;教授;史学;项目组;进展;学术;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
一、项目的总体实施及各子课题进展
本项目自2012年3月开题以来,研究工作按计划实行,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原计划中的资料收集、形成《撰写条例》、各分卷确定撰写细纲,目前已进入全面研究和撰写阶段。项目组召开多次工作会议,举办两次学术研讨会,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推介工作,产出一批阶段性成果。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子课题“民国卷: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的初兴”。由中国人民大学牛润珍教授负责。研究工作于2012年3月至年底,完成了搜集资料与编纂准备。针对民国时期在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如陈垣、岑仲勉、陈庆年、陈寅恪、范文澜、傅斯年、傅增湘、高步瀛、胡适、金毓黼、柯劭忞、梁启超等70多人的相关资料(包括100本著作、300多篇文章)进行了搜集和查阅。搜集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地学会、营造社、思悟社等学校、机关、公私社团古籍研究情况,以及部分民国古籍出版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民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出版事纪”;“民国古文献学人简传”;“民国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书目”;“民国学人有关古籍文献学论述”;“公私学术机构、团体古籍整理、收藏情况”等材料。2013年以来,完善了本卷的撰写章节提纲,并完成了“民国学人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样稿。代表项目组撰写《成果要报》,撰写论文3篇,其中1篇已正式发表。
第二子课题“新中国前30年卷: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的渐进”。由安徽大学诸伟奇教授负责。自开题以来,完成了资料调研收集工作,,包括新中国前30年党和政府有关古籍整理出版的文件、法规;已出版的古籍(含考古发现)图书目录,同时收集部分重要古籍原书或读研原书;有关古籍整理论著目录和部分论著;北京大学以及有关高校古文献专业设置资料;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古籍出版资料;国图、上图、南图等国内主要图书馆古籍馆藏资料;古籍整理出版与对外交流的资料。完善和确定了本卷各章节撰写提纲,目前进入撰写阶段。
第三子课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卷: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的繁荣”。由河南师范大学王记录教授负责。开题以来,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两条线索展开资料的调研与收集,目前已经完成了收集资料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改革开放以来文献学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古文献学科发展资料收集及重点关注的问题》两份文件,为撰写书稿做好充分准备。本子课题注意阶段性成果的产出,在《廊坊师范学院学报》、《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组织了两期9篇相关稿件,2013年可刊出。负责人王记录撰写的《中国古文献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及《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取向》已在2013年上半年发表。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题组完善了本卷各章节的撰写提纲,并完成了《新时期古籍整理范围的扩大及丰硕成果》的样稿。
第四子课题“总论卷:百年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的理论探索”。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升教授负责。现已搜集了与本子课题相关的资料,其中已下载、购置和复印专著90余部,下载复制论文140余篇。课题组召开两次讨论会,明确了思路。认为在研究对象上,百年总结的理论部分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古文献学本身发生、发展及其特点的总结与思考,一是古籍整理、研究部分。在研究思路上,要对百年来学科体系的概念、方法、特点及其趋势作出分析、总结。对古籍整理这部分进行总结,指出其中的优长不足,以便提出建立更加标准化古籍整理的建议。在研究方法上,要结合思想史、文化史,来分析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阶段性特点、走向及其理论成就,并形成对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理论的整体总结与架构。目前已确定章节写作提纲,进入样稿写作阶段。完成阶段性成果有论文3篇,发表1篇。
第五子课题的任务是编纂《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图书目录》、《百年中国古文献学著作目录》。由北京师范大学毛瑞方讲师负责。本课题组已完成资料的调研收集任务,通过下载、购置或复制等形式掌握了所需的基本书目资料和查漏补缺资料。如《民国时期总书目》《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中国国家书目》《古籍目录(1949-1976)》《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中华书局百年总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图书总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三十年图书总目》《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等等。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形成《古籍整理图书目录编纂凡例》和《古文献学著作目录编纂凡例》两个工作文件。目前已进入撰写阶段,完成《百年中国古文献学著作目录》的“目录学著作”样稿。完成的阶段性成果是论文4篇,发表2篇。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
本项目的文献资料调研和收集整理情况,已在上述各子课题进展的分析中有详细交代。从总体的研究计划执行来看,已顺利完成了文献资料的调研和收集,其中对民国时期、港台地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等几方面的资料调研和收集成果突出,掌握了以前很多未曾了解的信息和资料。
1、学术会议
项目开展以来,本项目组召开的学术会议有两种类型,一是为项目顺利开展所召开的工作会议,各自课题组所召开的工作会议已有20余次。项目组召开的工作会议3次,即2012年3月4日开题论证会后召开的项目分析会,以及2012年11月15日召开的年终总结会,2013年1月29日召开的编撰工作会,分别完成了指导项目研究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工作细则》和指导撰写工作的《编撰条例》,并对各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另一类型是专题学术研讨会。项目组于2012年10月28日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籍整理与相关理论问题高端研讨会”,除项目研究人员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以及一些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周国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施丁教授等知名学者也出席了会议,参加研讨。会议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古籍整理事业与古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对古籍整理理论和古文献学学科理论的若干热点问题展开辨析,并分析了当前古籍整理工作和古文献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动向。会议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发展是百年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事业的重要阶段,认真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经验,对于今后加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项目的研究要以前瞻性眼光把握当前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发展态势,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断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开拓古籍整理与学科发展的远大前景。
2013年6月29日至30日,项目组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典籍?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皆有代表出席会议,国外和港台学者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邵东方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oseph(周锡瑞)教授、美国哈佛大学Silas(吴秀良)教授、台湾元智大学詹海运教授、香港教育学院郑吉雄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在专题会议上,对当前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古籍数字化对古籍整理和学科建设的影响、古代文献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深入研讨。提出要加强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的理论建设、古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要与古籍整理的实践紧密结合、开拓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不断推进古文献学的学科建设等建议。
2、学术交流
在学术合作方面,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朱鸿林教授、台湾中研院经哲所经学研究中心主任林庆彰教授联系,落实了有关港台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专题的研究人员;与民委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学赵令志教授联系,落实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专题的研究人员。
在开展学术交流方面,本项目组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本项目研究内容,了解前沿的学术信息。其中如,2012年10月4日-9日,周少川教授出席于德国海涅大学召开的“首届欧洲藏中国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有英、法、德、意、荷兰、俄、美、日等多国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学者参加。在题为《归去来兮:欧藏汉籍》的报告中,介绍了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成果。2012年10月19-21日,周少川教授出席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师大古籍院、香港理工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的演讲中,报告了本项目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创新目标。另外,本项目大部分研究人员出席了2012年10月25日-27日召开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3届年会、2013年6月29日-30日召开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4届年会,在两次会议上与参会代表交流了本项目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1、《当前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论文指出,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的。只有认识学科发展的历史,把握学科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才能推动学科的创新建设。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既古老又年轻,真正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内容有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念,二是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三是关于学科的运作和保障。当前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需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认准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不断优化学科环境;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科建设与古籍整理实践脱节、忽视理论建设的偏向。
2、《论百年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史的梳理与意义》。论文阐明了梳理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发展史的必要性和学术意义,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进行总结。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通过填补史实空白、方法论的总结和理论建设等创新研究,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3、《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论文认为,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在抗战时期受宋学尤其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民初史学家通过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与浙东史学的价值。“九一八”事变后,史学家发扬宋学、浙东史学精神,注重事功,经世致用,投身学术抗战,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其代表作为陈垣撰著的《通鉴胡注表微》。新史学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由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一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为代表,由历史考证通义理,进而转向宋学。两条路径于抗战时期合一,形成了新民族主义史学。抗战胜利后,新民族主义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史学。
4、《新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若干问题》。论文认为,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古文献学研究步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21世纪的古文献学研究要从5个方面不断深化,即古文献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国古代文献学思想遗产需要发掘,少数民族文献学在中国古文献学中的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体现,中西文献学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古籍数字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
5、《新书籍史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论文介绍了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兴起的以文献学与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书籍史研究,并从发展线索、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代表性成果等方面加以评介。论述了西方新书籍史研究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认为新书籍史扩大了古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了古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其引进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献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意义。古文献学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鉴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
四、成果推介宣传情况
项目立项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北京师大网站、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网站等,登载了本项目的开题论证会和项目进展等信息。
项目组按照有关要求,于2012年3月、2013年1月分别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了两期《工作简报》。
近期,我们根据项目研究的体会,以及文化建设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了《成果要报》,提出编纂《三沙市志》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志》的建议和具体设想。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hengfubaogao/3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