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写作 >

语类理论视角下的学术语篇研究与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8-06-14 12:02

  本文选题:学术语篇 + 语类研究 ; 参考:《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05期


【摘要】:学术语篇的语类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并呈现出研究的多视角和跨学科性,从研究层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学术语篇性质的不同认识方面形成了"新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体裁分析法"三个主要研究流派,并对科研学术语篇、学位论文的写作与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语类研究三大流派的发展历程为基点,分别讨论和分析了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关注焦点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学术语篇语类研究新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的英语语篇分析、写作课程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与理论指导。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genre of academic discour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ield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has shown the multi-perspec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study, from the level of research,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academic discourse have formed three main research schools, namely "New rhetoric",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genre Analysis". The writing and teaching of thesi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genre stud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research perspectives, research methods and focal points, and introduces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 studi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nglish discourse analysis, writing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3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秀白!510640;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侯家旭;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叶荭;试论培养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实际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余丽君;语篇——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邓芳;英语语篇的连接手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10 文军,董平荣;第三人称隐性指称的图式理解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苏妮娜;;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手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郑建萍;;从系统功能语法看布什每周电台演讲主位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忠伟;作战文书自动生成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汪望珠;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测试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崔玉芹;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5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唐建萍;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长娟;科学语体篇章的分析与教学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丽;袁春阳;;学术语篇的人际资源简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黄丽香;;社会科学类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唐建萍;;元话语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4 黑玉琴;;应用语言学期刊中书评文章的辩论修辞结构[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5 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6 王晓红;徐岚;吴美玉;;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芳;张曼;;书评和文献综述作者的显性语域角色对比[J];外语教育;2009年00期

8 伍敬芳;;试论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王艳萍;;英语学术语篇中情态系统的分布及人际意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管淑红;;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妮娜;;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手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明瑶;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姝梅;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学术语篇元语篇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田永弘;语法隐喻及其在学术英语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徐飞;评价系统视角下英语商业广告语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4 陈_g;英语学术书评中的人际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17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iwotuijianshu/2017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1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