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古典舞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发布时间:2018-01-19 13:42

  本文关键词: 古典 方面 有关 毕业设计 论文 关于 中国 传统文化 相关 范文 例文  


古典舞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网站位置: /论文/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写作范文资料阅读 古典舞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全文下载

本文是一篇古典舞论文范文,古典舞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古典舞及文化及历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古典舞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之发展、形成与这种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历史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关 键 词 】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思想,历史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4-02

中国古典舞学科创立于二

关于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古典舞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刻紧随中国传统文化无形的脉搏,其审美原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土壤之上生长结成的累累硕果之一.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门类,中国古典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且应该反映、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合外来文化,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重“和”,这意味着对内聚之力、融合之力、向心之力等的重视,各种对立皆可和.“和”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世间万物最本真、最常态、最具有创造性的状态,是生命之依托、生存之力量,“和能生万物”.无论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事,还是在工作与生意上与人打交道,我们都“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其实“和”也意味着忍让、低调、内敛等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奉行的做人原则,这些都是达到“和”的必要条件.

“和”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标举的就是中庸思想.他对乐舞也颇有研究,其乐舞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所提倡的艺术美,讲求“刚而不拙、柔而不弱”,反对背离“中庸之道”、“中正平和”.孔子曾在观赏过歌颂武王克商的乐舞《大武》后评价其“尽美未尽善”,而在看过以赞扬舜的文德为内容的《大韶》之后倍为推崇,给予“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评价.想必正是由于《大韶》符合中华民族“和”的审美标准,而《大武》则由于赞颂的内容与武力有关而未达到“尽善”.

古代人如此重“和”的思想决定了人们的审美原则与标准,使得中国的艺术朝着沉稳、中和、重内在这一方向发展.书法、绘画、音乐等亦如此,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更是如此.它在“和”精神的影响下,表现出“刚柔并济”、“内外统一”、“形随心动”等特点,体现出豪迈与含蓄、雄厚与淡雅的相融并重以及优美与壮美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在中国古典舞之中,出发点的各异最终都会归结到“和”的内核上.

(二)“太极”之理――“圆”

在中国文化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这与古人的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等皆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圆”不仅是中国古典舞的整体轮廓形态,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造就的民族性格的心理外化的反映.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对艺术中线条的审美上特别青睐于曲线、圆形、球体.细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富于社会历史内涵的想象与联想.也由于中国人重“和”,而圆形易使人们感觉到整体、永恒、圆满、美满、和谐,因此中国人喜爱圆形也就不难理解了.

太极之阴阳学说亦对中国古典舞产生很大影响.太极图本就是一种曲线和圆的美妙结合,代表着循环无穷、刚柔相济,其白面之中有黑点,黑面之中带白点,意味着阴阳相融、对立而不对抗.太极图恰当、准确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

受此影响,再加之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典舞特别注重人体运动的完整性,无时无刻不讲求延长伸展、形神兼并、内外统一.因此无论是古典舞课堂之上的元素与组合练习,还是舞台上所呈现出的精彩的古典舞剧目,都是连贯的、如行云流水般不间断的,舞者的手、腰、头、眼、运动轨迹等,自始至终都在走曲线与圆,不断延长.

中国古典舞以“拧、倾、圆、曲”为基本形态和态势,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运动路线,皆是中国古典文化与精神在中国古典舞上的重要体现.人体动作与姿态上的“拧、倾、圆、曲”反映出中国古文化的“圆融”与“内敛”,三圆的运动轨迹则体现出古人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云间转腰”、“云手”、“燕子穿林”、“青龙探爪”、“风火轮”,以及支干教材中的“盘手”、“穿手”、“晃手”、“摇臂”等,无一不与“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古典舞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每一种事物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会随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对中国古典舞之剑舞来说亦是如此.剑最初的产生是打斗的需要,而发展至今天已经完全丧失其固有的属性,成为舞蹈、武术中的一种道具.在中国古典舞之中,剑舞更是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下面,我将以中国古典舞的道具舞蹈――剑舞为例,论述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古典舞的重大影响.

古典舞方面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大学生如何写古典舞论文
播放:20310次 评论:7792人


本篇论文来自
(一)剑舞的产生:商―汉

剑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其历史久远,时至今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古剑起源于商代,其主要作用是防身自卫.随着剑的产生,剑术也出现了.在春秋战国后期,剑的制造工艺得到改善,精致而锋利,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武器,由于战争需要,剑术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高.

至汉代,由于剑身轻薄易断,其攻击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出现之后,剑的威力大幅度下降.由于骑兵交战中主要的攻击手段是砍杀,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至东汉末年,剑几乎完全被环柄刀取代,其作为武器的作用逐渐消失.但是剑术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人人喜欢击剑与佩带宝剑,“击剑”、“佩剑”之风颇为盛行.许多文人墨客、君子武士将剑作为随身携带的防御之物,并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剑在左,刀在右.剑在左,青龙象也.”人们不仅用剑来防身御敌,有时饮酒作乐之后,也可执剑而舞以抒情感怀.持剑起舞多是一时兴起,有感而发,如人尽皆知的《史记》“鸿门宴”一典中项庄舞剑的故事.此时的剑已经不再多用于战场与杀戮,人们更多地把剑当作一种配饰与礼仪.西汉时期,剑作为一种道具进入艺术表演领域.那时候的剑舞常与杂技结合表演,不仅增加了舞技的难度,而且增强了舞蹈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赏者.在汉代,作为历史状态的剑舞,已经是百戏中舞蹈艺术中的一种――道具舞之一,并有舞单剑、舞双剑与独舞、双人舞之分. (二)剑舞的发展历程:唐―明清

唐代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更是古代舞蹈发展至巅峰的一个时代,歌舞盛行,百花齐放,剑舞也在唐代达到了顶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重文轻武,清淡之风盛行,剑纯粹成为一种配饰,这使剑更加脱离其自身的功能属性而走向艺术化.唐代时涌现出一批技术绝佳的剑舞表演艺术家,特别是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得更是精彩无比.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d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他在观看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时,回想公孙大娘舞剑时矫健飒爽、气势如雷的情景.公孙大娘的剑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剑舞的顶峰,是历史上剑舞最富成就的一个典范,标志着剑舞从武术中脱离出来,使剑舞走出艺术门类交叉的模糊状态,成为独立的舞蹈表演形式,对剑舞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此外,又有唐代“三绝”之一的裴F舞剑.《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F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剑舞发展之繁盛.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审美的转变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队舞”产生.这时的《剑舞》是以唐“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唱词、道白、诗歌表演的歌舞形式,与唐代纯粹是为了表现情感与舞技的《剑器》大有不同.元代由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本就无剑可用,自然也就谈不到剑舞了.至明清,戏曲再度崛起,剑舞作为戏曲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二十一世纪的剑舞

直到今天,从古 展而来的剑舞经过提炼、整理而融入中国古典舞,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新的使命.当代构建的中国古典舞剑舞,以传统的审美为基础,添加了新的元素,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贡献.在21世纪这个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时代,中国古典舞剑舞体现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因此我国的剑舞课程、剑舞剧目被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会将蕴含了中国文化与传统的剑舞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中华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出了当代的中国古典舞,使中国古典舞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中国古典舞则应该从身韵、基训、剧目等各方面,彰显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4]唐满成,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永明(1963-),男,陕西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研究,

秦雨薇(1991-),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研究.

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审美特色

走进古典舞蹈课堂,感悟民族文化瑰宝

第五讲你身边的舞蹈

让古典舞基训课回归艺术

文化保育等于集体回忆?

网络文化要素的统一

小学传统文化论文
息时代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体现出了初中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厦门"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研究,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招生,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目录种图书获2007—2016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5)《新编基础会计学》获2007—2016年度中南地区大。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们不怕推翻自己,改变自己,我们不怕承担责任.不会停下脚步,不。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忧君悲情;,而我则忧心于我国汉文化的传承.,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道,企业的文化的建设这几年应该是受到中。企业文化建设及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及落地》大纲,为什么中国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并存在沟通障。

传统建筑论文
宜运动负荷"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李荔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崔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运动技术载体下初。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忧君悲情;,而我则忧心于我国汉文化的传承.,翻。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古民族大学教务处,校教发[2016]37号,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体育论文的题目广东究;,6.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7.奥林匹克与校园体育文。

传统体育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厦门究,3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32.安徽方言研究,33.安徽考古新发现的当代价值运用研究,34.安徽地方戏曲艺术振兴发展研究,35.安徽特色民。

传统美学论文
文选题。中国美学论文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师指导下自由选修,获取规定的学分.,外语口语与听力722外语阅读与写作722专业选修课传统绘画临摹研究362第4学期山水花鸟技。

传统艺术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全国摘要5.英文摘。民族传统体育论文题目厦门究,3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32.安徽方言研究,33.安徽考古新发现的当代价值运用研。

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探究
0;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4.(二)蓝靛的培育与炼制早在宋朝,就有关于蓝靛的记载,周去非Ӎ。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Doc版本

古典舞论文写作相关频道推荐

关于古典舞毕业论文推荐

当代知识人的自恋文化(上)

卖蟹卖出文化

部队文化的企业化应用

建德市地名文化

文化强档创造未来

“文化诗学”综述

红色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

相关职称论文

汉字的文化内涵

抗争文化休克下的文化和谐

南江正名与珠江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变革

人才战略与医院文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

进军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古典舞开题报告写作参考资料

文化寻根的执着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注重文化创意推动文化

汉语言当中奇妙的数字文化

构建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良性

在文化工作的角色来

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热门论文 推荐论文

2002-2016 All Right Reserved 经典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参考
版权所有,,严禁镜像转载,本站部分论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



本文编号:1444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1444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