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荀子的性恶论

发布时间:2017-05-31 05:06

  本文关键词:荀子性恶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性恶论是对性善论的反动,但它又与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后来的不同人性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性善与性恶的不同程度的折衷调和。
1.“性伪之分”——性恶论的理论前提
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是“性伪之分”。
荀子在自然观上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将这一思想推广到人性论上,就是“察乎性伪之分”。在荀子那里,“性”即人的先天本性,属于“自然”的范畴;“伪”并不是“虚伪”、“伪装”的意思,而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后天习俗。由于“性”是由“天”(自然)决定的,而“伪”是由“人”(人为)决定的,因而“性伪之分”是“天人之分”的具体表现。
荀子认为,“性”(先天本性)的内容是“本始材朴”,即人的生理素质;“伪”(后天人为)的内容是“文理隆盛”,即社会的礼义道德。“性”“伪”双方是有分有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就是说,离开了人的先天本性,后天的礼义道德就失去了基础;而离开了后天的礼义道德,人的先天本性则无法自己趋于完美。
2.“人之性恶”——性恶论的核心命题
在“察乎性伪之分”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与孟子将“性”理解为先天的道德意识不同,荀子将“性”界定为“本始材朴”,即人的生理需要和感官快乐。生理需要和感官快乐既然是人的本性,那无疑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从其后果来考虑,它必然会导致礼义法度的混乱和崩溃,因此又是恶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
与人性之恶相对,荀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善都是社会生活的结果,是对“性”的规范和约束,因而是“人为”的。
3.“化性起伪”——性恶论的逻辑结论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但并没有因此而走向道德悲观主义,,而是提出了独特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之路:“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化先天之“性”为后天之“伪”。荀子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
化性起伪”的基点是承认人性


  本文关键词:荀子性恶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408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c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