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作文大全 >

荀子性恶论批判

发布时间:2017-05-31 05:07

  本文关键词:荀子性恶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海一枭2 楼主

2016-09-23 14:06

荀子性恶论批判

余东海

前言

《性恶篇》是《荀子》一书第二十三篇,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性恶论,并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批判。这是荀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基石和出发点。

荀子知道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各有其蔽,不知道自己也有蔽,其蔽与庄子正好相反,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则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蔽于习性之恶而不知天性之善。

天性即天命之性,即人之本性,自性。此是生命之本质、之实相、之本来面目,为学问之头、文化之根、道德之源----人的一切智慧品德无不来源于此扎根于此。对自性的认知,是判断一个人文化造诣道德水准的最高标准。荀子之所以在儒门中地位不高,被视为儒门中的外道,原因就在他见性不彻。

人性观的错误是最根本的错误。性恶论错认本性为恶,让道德修养和礼乐文化成了从外部强加的外加法,并从根本上剥夺了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和人格的尊严,对人的尊严构成了根本性、实质性的摧残。这就错大发了。

孟子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这句话大有先见之明,简直就是给荀子量身定制的。荀子言人之本性不善,后患何其大也。他自己虽然守住了礼,两大弟子沦为法家肆无忌惮,导出暴政流毒无穷。

性善论性恶论,都是就本性而言的。至于习性有善有恶,正常人都知道,何况儒家圣贤君子。或问心有善恶否?程颐说:“在天为命,在物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近思录》)心本善,天地之性也;有善有不善,气质之性也。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儒家对人类恶习的认知特别深刻,所以对制度法律的作用也非常重视。因为习性易恶,故需良制良法,限制其恶;因为本性至善,故可启蒙教化,引导向善。

不识本性至善,攻击子思孟子,这两大错误从根本上限制了荀学的品质,对之不宜过于拔高。荀子为儒门外道,《荀子》为儒家副经,这个定位,我自以为如理如实。

儒学外王统于内圣,内圣外王统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仁,是“性与天道”。荀子不识性,以性为恶,便自绝了内圣之路,实质上也就偏离了外王大道。《荀子》一书作为外王学经典,存在致命缺陷,在品质上犹逊于《春秋繁露》和《白虎通》。注意,说荀学品质不高,只是儒家内部而言。比起其它诸子百家包括道家杂家来,荀学又是很优秀的。

【原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批判】

首句开章明义。伪是人为的意思,后天加工、改造。故下文说“器生于工人之伪”。 唐杨P注:“伪者,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古文中,“为”与“有为”同义,所以“伪”就是“有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谓恶是出于本性之自然,善是出于对本性的改造。本性为恶,这一判断从根本上错了。天命之谓性,天命之性当然是至善,焉能说为恶?当然是天真,如何说人为?正确的说法是:人之性善,其恶者习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至善,发而中节谓之善,发而不中谓之不善。

性善论性恶论,都是就本性而言的。荀子这里的性就是指本性。《荀子 "正名篇》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对“性”下了两个定义:一是“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一是“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生之所以然者”,意指生命本质。徐复观先生认为“此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的‘生之所以然’,乃是求生的根据,这是从生理现象推进一层的说法。此一说法,与孔子的‘性与天道’及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性,,在同一个层次,这是孔子以来,新传统的最根本地说法。”(黄彰健《孟子性论之研究》引徐著,转引自梁涛《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荀子所说之性,与孔子的“性与天道”及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一样,都是指本性。

荀子关于性的第二个定义,一般将该句理解为:“本性是由阴阳二气相和产生的”,或“本性的阴阳二气相和所产生的”梁涛先生解释是:“性在和谐状态下,精神与外物相合感应,不经过人为努力或后天教化,自然产生出来的就是性。”(梁涛《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两个定义有所不同,第一个性指本性,第二个性指本性的作用,包括自然情性和生理本能,但都把性限定在先天自然状态。荀子不识本性,故误把自然情性和生理本能当成了本性。

【原文】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j冭椤萁萌缓笾保欢劢鸨亟美魅缓罄唤袢酥远瘢亟Ψㄈ缓笳美褚迦缓笾危袢宋奘Ψǎ蚱斩徽晃蘩褚澹蜚B叶恢危耪呤ネ跻匀诵远瘢晕斩徽B叶恢危且晕鹄褚澹品ǘ龋越檬稳酥樾远匀呕酥樾远贾玻冀猿鲇谥危嫌诘勒咭病=袢酥Ψǎ难В览褚逭呶樱蛔菪郧椋岔ф埽ダ褚逭呶∪恕S么斯壑酥远衩饕樱渖普呶币病

本文编号:408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zuowenbaike/408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