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写意雕塑选登
本文选题:吴为山 切入点:为山 出处:《民族艺术》2003年02期
[Abstract]:......
【分类号】:J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宁;;真、纯、朴——读吴为山的雕塑[J];民族艺术;2006年02期
2 薛龙春,尚荣;吴为山:我的雕塑不迎合西方人[J];东方艺术;2003年03期
3 薛龙春 ,尚荣;吴为山:我的雕塑不迎合西方人[J];雕塑;2003年04期
4 吴为山;;吴为山作品选[J];艺术评论;2006年06期
5 张群;名人雕塑扫描[J];华人时刊;2002年07期
6 熊秉明;凝固的历史[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7 尚荣;写意雕塑三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3期
8 ;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雕塑艺术展(2006.7)作品选登[J];画刊;2006年04期
9 ;吴为山雕塑艺术评论辑录[J];东方艺术;2002年05期
10 尚荣;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应邀赴日举办雕塑绘画展[J];艺术市场;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漓;易乐平;;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刘鉴君;;平面雕塑与立体艺术[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5 贺莲花;江碧波;;水与雕塑的结合设计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戴晓玲;戴晓莉;;艺术设计中可承载之“轻”——解析雕塑大师亚力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伯敏;;历史的彩晕——敦煌石窟美术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回顾[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向极鼎;;赏石资源与美术教育——关于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开发应用地方资源的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夏大川;;关于漫画理念的思考[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10 凌继尧;;“持矛者”的美学意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武卫平;太原向垃圾城雕说“不”[N];发展导报;2004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张为真;5个方案入围 诚邀市民评选[N];深圳商报;2003年
3 ;农民雕塑进社区引发争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贾图壁;雕塑产业前景广阔[N];华夏时报;2002年
5 乔迁;吴为山——雕塑中国气派[N];中国文化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于为民;塑造城市的灵魂[N];河南日报;2001年
7 ;中国城市雕塑与中国精神[N];文艺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肖红;尊重城市雕塑的艺术规律[N];中国建设报;2003年
9 闫勤;索探:理解当代雕塑[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王求;拥抱自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4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2 梁刚;雕塑·建筑·景观[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骆韬颖;浅析当代艺术中雕塑与装置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琪;谈人物雕塑的姿势[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6 窦川;吴为山写意雕塑的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慎;马背的负载——对中西方有关于马的纪念性雕塑艺术中马背上无人或有人问题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8 郑宣彪;论雕塑的空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谌扬;雕塑工作室的空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牟柏岩;模仿之“乐”[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72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72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