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1:42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由于观念艺术尤其是装置艺术的引入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创作姿态。照相写实、波普倾向、现成品等,使大部分活跃在城市雕塑创作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卷入到当代文化浪潮的创作中。21世纪的中国,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已全面进入全球化的新语境中,全球化的新语境使东西方、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而频繁的交流使中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一些相同的消费景观、文化现象等。与此同时,西方当代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多的涌入中国,面对新的社会语境,艺术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感受力,并通过尝试不同的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回应。同样,在雕塑方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具有学院背景的雕塑家也投入到了当代雕塑创作中;另一方面,当代雕塑艺术不断冲击着传统学院式的教学,当代雕塑的创作方式与传统学院式的教学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引发了艺术家以及艺术教育家对传统学院教学的思考与回应。正如作为学院式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受当代雕塑创作的影响,也适当的调整专业,引入与当代雕塑教育相关的课程,从而开启了“后学院”的新征程。在“后学院”背景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家们面对更加日益开放的格局,表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雕塑创作状态。他们不断深入突破雕塑本体的“边界”、寻求雕塑的意义,在语言形式、材料、技术以及观念上不断的去寻求新的创作理论与方法,不断明确雕塑的当代性指向,并用自己的雕塑语言对新世纪出现的社会现象做出回应。本文以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创作作品、部分雕塑家的采访以及相关批评著作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对重要的创作现象,如图像化雕塑、观念雕塑、公共与参与式艺术等展开深入剖析与论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川美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的困惑与新的可能。第1章绪论,主要围绕论文研究背景以及现状等进行阐述。第2章主要分析在“后学院”时代背景下,四川美术学院当代雕塑创作的重要转向。第3、4、5章,则对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中的图像化雕塑创作、观念雕塑创作、参与式的羊磴艺术合作社三个比较突出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论述其出现的原因、影响及其具体的雕塑创作作品。第6章,对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所面对的困境进行讨论。21世纪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不断对雕塑的概念、意义、边界进行解构与拓展,但同时也面对着由此带来的困惑,主要集中在雕塑新的价值标准是什么?雕塑的边界究竟在哪?雕塑创作新的突破点又是什么?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提取出来,我们能够发现这几个关键词是地域性、日常化、公共性、当代性等,只有进一步挖掘它们的本质,把握当代雕塑的价值内涵,并且根植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的文化主体性,才能从而寻求雕塑创作理论和方法的新突破。
【图文】:
2 年何桂彦为焦兴涛在北京策划了一场“真实的赝品”(图2-2)展。展场中,日常的现成品与翻制现成品的雕塑创作被共同放置在一起,,营造出的现场让观众更加难以辨别雕塑图 2-2 “真实的赝品”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川美雕塑系提供Fig2-2 The exhibition site of “A real forgery”图 2-1 《一米系列》,彭汉钦图片来源:雕塑作者提供Fig2-1 “One meter series”,Peng hanqin
《一米系列》,彭汉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304
本文编号:2589500
【图文】:
2 年何桂彦为焦兴涛在北京策划了一场“真实的赝品”(图2-2)展。展场中,日常的现成品与翻制现成品的雕塑创作被共同放置在一起,,营造出的现场让观众更加难以辨别雕塑图 2-2 “真实的赝品”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川美雕塑系提供Fig2-2 The exhibition site of “A real forgery”图 2-1 《一米系列》,彭汉钦图片来源:雕塑作者提供Fig2-1 “One meter series”,Peng hanqin
《一米系列》,彭汉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3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数字时代下3D打印技术在雕塑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5年05期
2 付晓彤;;当代艺术与美术学院的重建——“当代艺术与学院美术教育论坛”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4期
3 马杰;;永远的乌托邦:“社会雕塑”——博伊斯的艺术世界[J];美与时代(上旬);2014年07期
4 陈超;;从形体、空间、材料看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J];艺术探索;2012年06期
5 邹跃进;;关于“图像转向”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8年08期
6 王南溟;;无边界的美术学院[J];美术学报;2008年03期
7 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8 杨威;流变中的现代、后现代雕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展望;“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J];美术研究;1998年03期
10 刘志友;艺术:思维形式还是语言形式——论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艺术本质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本文编号:2589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58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