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水陆庵彩塑造型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4:46
【摘要】:中国古代佛教彩塑难以脱离写意精神这一民族特性,其主要表现在审美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模糊性,意与象通。雕塑与绘画在晋代之后基本上各自发展,但后人在写意方面对两者的吸收却是交叉的。将水陆庵彩塑置于中国宗教美术史中去看,来考察彩塑艺术形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承续传统、地域间的融合与创新等。在注重彩塑图像的客观叙述与史实的同时,强调出资人秦王赋予水陆庵的感情色彩以及水陆庵彩塑所体现出的写意因素与精神指向。本文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章,梳理水陆庵的历史建制及其图像志,对各壁作分类叙述。水陆庵彩塑有明确的重修纪年和山西塑匠题款,这为彩塑研究提供了确切的时间及地域风格的指向,从繁缛的祥瑞纹饰中可窥匠师乔仲节迎合秦藩室的审美趣味。第二章,对水陆庵诸圣水陆殿的彩塑图像作整体分析,由实况描述、内容考察、绘塑技法开始,剖析其艺术风格。第三章,将水陆庵彩塑置于明代特定的文化语境,对南北壁的佛传故事、三大士、二十四诸天等造像作具体的图像分析,阐释其中的写意因素以及突破仪轨造像之因是受嘉靖年间自然灾害、秦王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精神需求之影响。第四章,研究水陆庵彩塑是为了借古开今,“假之以物,射之史实”。中国古代佛教彩塑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体现,其创作思维是“状物”的同时,兼可“表意”,考察水陆庵彩塑被遮蔽的历史以及隐喻的诸多秦王之意,分析其构图、线条、赋色等艺术创作规律与写意观对当下中国美术实践具有的借鉴意义。文章以陕西蓝田水陆庵彩塑为着眼点,尽可能地还原到明代嘉靖末年的历史环境,从时代与地域背景的关系、秦王的审美取向以及塑匠的创造力等方面来解读水陆庵彩塑艺术。通过对图像的梳理,厘清其艺术创作规律和写意特征,进而对水陆庵彩塑图像研究做整体推进并为当下的中国美术创作提供营养与支撑。
【图文】:

平面图,图片,平面图,白居易


庵内为水陆庵。据《蓝田县志》载,悟真寺始崇法寺”12,《法诚传》载悟真寺由法诚场作为将士亡魂作超度法事之用,至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载:“元和九年秋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田悟真寺石窟及宋代题刻》记:,本为六朝古刹,极盛于隋唐时代,传说西省蓝田县蓝水谷中,唐时的悟真寺,风兰溪,碧水潺潺,绿树丛中,楼阁重叠,艺术》,1998 年 4 月号,第 420 页。即唐悟真寺也。在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第四九0页。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341 页。吴画:吴道子画。图 1-1 水陆庵平面图 图片来自李凇

地图,图片,寺院,长安


水陆庵彩塑造型艺术研究寺院距帝都长安不过百余里路,山下即是长安通向商州、邓州、襄阳,交通便利;净土宗著名的善导大和尚曾于此寺修行说法十七年之久。人墨客善男信女,来此游览者络绎不绝,就是当时帝王嫔妃,,达官显入山消闲布施,使悟真寺成为名冠一时的佛教丛林和游览胜地。寺院,渐渐式微衰败,民国年间,尚有僧人活动。现山口以精美壁塑而闻陆庵,就是当年悟真寺山外下院的水陆堂旧址。15(图 1-2)建造年代的说法不一,据原立于寺内的《宋崇法寺重建多:隅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315


本文编号:2590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590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