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
本文关键词: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与交换方式及其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历史和该时代智慧发展史所由以确定的基础。历史上每一时期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艺术面貌和精神面貌。因此在研究宋代雕刻时首先要从分析宋代的社会环境开始。 在佛像雕刻方面宋代呈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风采。开启了雕刻艺术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宋代佛像雕刻的世俗性是它主要的特征。而佛教世俗性是造成宋代佛像雕刻世俗化的直接原因。因为佛像雕刻是佛教的宣传品,它依附于佛教而产生并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解读宋代世俗性的佛像雕刻就必须对宋代佛教世俗性进行细致的审视。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划时代的变化,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未来之路。本文对宋代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人文风俗、审美情趣等等进行分析。文章重点探讨宋代佛教世俗性以及佛像雕刻世俗性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通过以大足石窟为代表性的佛像雕刻作品的分析,探讨宋代佛像雕刻“唐盛而宋不衰”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宋代 佛像雕刻 世俗性 石窟造像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79.4;J309.2
【目录】:
- 引言5-6
- 第一章 我国佛像雕刻的发展概述6-10
- 第一节 佛教与佛像雕刻的关系6
- 第二节 宋代以前我国佛像雕刻的发展状况6-10
- 第二章 宋代的社会环境以及佛教的发展状况10-12
- 第一节 宋代社会环境10
- 第二节 宋代佛教的发展状况10-12
- 第三章 宋代佛教的世俗性12-18
- 第一节 宋代佛教呈现世俗化的原因12-14
- (一) 中国佛教本身带有世俗化的因素12-13
- (二) 宋代民众信仰的实用主义特征13-14
- 第二节 宋代佛教呈现世俗化的特点14-18
- (一) 宋代佛教世俗化的一个表现是佛教受世俗王权的影响14
- (二) 宋代寺院呈现世俗化的景象14-15
- (三) 宋代的僧侣突出特点是他们积极的入世观15-16
- (四) 宋代佛教世俗化的突出表现是它的平民化16-17
- (五) 宋代“佛是众生”的特征17-18
- 第四章 宋代佛像雕刻世俗化的原因18-26
- (一) 佛教深入中国自身的需要18
- (二) 宋代佛教及佛教圣地的世俗化18-19
- (三) 中国艺术的实用性思维方式19
- (四) 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19-20
- (五) 宋代民间泥塑手工艺空前发展20-21
- (六) 宋代世俗文艺对佛像雕刻形成影响21-22
- (七) 艺术家本身是世俗的人22-23
- (八) 雕刻艺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23
- (九) 出资者以及其他的欣赏者都是世俗的人23-24
- (十) 宋代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精神的流行24-26
- 第五章 佛像雕刻世俗性的具体表现26-31
- 第六章 宋代佛像雕刻的继承、发展与创新31-35
- (一) 对“程式化”的突破31-32
- (二) 对佛教教义的逾越32-33
- (三) 宋代的雕刻技术的进步33
- (四) 宋代佛教雕刻对明清的影响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7
- 附图37-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臻;简析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张振强;;试论20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流派(含流变)及先锋派等多元共存现象[J];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高宏飞;韩佳政;;《闯关东》的世俗性审美品格[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4 李峰;;二战前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J];学术界;2009年03期
5 杨经建;;从超越性到世俗性——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表征之一[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周春生;;人文主义究竟给近代西方文化带来了什么[J];学海;2011年03期
7 张朝晖;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研究(下)[J];名作欣赏;1996年02期
8 陈水云;周云;;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世耘;;弥尔顿的自由表达观的世俗现代意义[J];国外文学;2006年04期
10 孟宪从;;孙悟空形象世俗性的转变——从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毅;;《北宋传法院及其译经制度》出版[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世俗性与超验性[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罗小凤;;诗歌张力的建构——阿毛诗歌特质之探[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杨孔炽;;文实中学——美国中学的先驱[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陈忠;;在马克思本人那里,有几个形态的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形态学“原生形态”研究的一点思考[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9 李艳茹;;从《水浒传》看杭州佛教寺院[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林毓莎;;浅论余象斗《水浒志传评林》评点的价值[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胡发贵;佛儒关系的开拓性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韩晓东;金庸第二次作品修订引起学者舌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本版编辑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丰子义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哲学评议组副组长 庞元正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童世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黄力之;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欣华;陕西甘泉发现唐宋佛教石窟[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郭鹏;建议加快汉中宗教资源开发步伐[N];汉中日报;2006年
6 陶今;文明从厕所开始[N];江淮时报;2006年
7 记者 张涛;城里年味为何淡 村里年味为嘛浓[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记者 范昕;画出内心深处的感动[N];文汇报;2011年
9 文选德;弘扬优秀传统 发展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张燕瑾;平民化的英雄[N];人民政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茹文;世俗性与革命性的进退浮沉[D];苏州大学;2008年
2 黄冬珍;《风》诗艺术特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土屋太yP;北宋禅宗思想史及其渊源[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孙旭;宋代杭州寺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邱月;都市文化语境下90年代都市小说的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房伟;艰难的生成与暧昧的整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谢燕;论查尔斯·泰勒的善的概念[D];复旦大学;2012年
8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瑞娟;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斌林;论“本土资源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普布昌居;论传统藏戏表现形态的宗教性与世俗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江山华;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罗璐;市民文化观照下的都市人生[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伍之;中国九十年代玩世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心理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豪妮;巴赫键盘作品的世俗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林敏;宋代财政政策对福建路寺院经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光铁;诗性与世俗性的张力[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马彬彬;中世纪晚期神哲学与近代人文主义兴起之内在关联[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