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双桂堂石雕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3:01
本文关键词:重庆梁平双桂堂石雕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重庆梁平双桂堂素有“西南丛林之首”、“西南禅宗祖庭”之称,现为国家级重点寺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石雕历时久远、分布广泛、风格多样,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为一体,是民间造物艺术的典型之作。纵观目前有关双桂堂的相关文献,总体是基于表构性地介绍和描述,对双桂堂石雕艺术虽有一定关注,但缺乏艺术学视角下的系统考察,从民间造物艺术的角度进行深层次地剖析与解读更显薄弱。本文致力于将“双桂堂石雕艺术研究”作为一个“准系统”模态,整体遵循“立论”——“实证”——“解读”的逻辑,分为五个步骤完成。第一步,确定研究价值、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研究理路,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步,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石雕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相对完善的资料系统。第三步,,实证部分的铺开遵循了由“分类分析”到“概括总结”、由观照整体到关注部分的逻辑,先立足于对双桂堂石雕艺术的整体分类,并就其造型形式、纹饰题材、造型手法分别概括出双桂堂石雕的三个基本特点——即方圆结合,饰依于形、题材丰富,意必吉祥、手法多样,繁简相间;而后对双桂堂放生桥进行局部“详考”并对其“特色”加以归纳。第四步,从中层理论上就其造物设计理念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功利性、稳定性、随“意”性和融合性予以剖析。第五步,沿着“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路径对双桂堂石雕作为全文理论深化和理论升华。最后,小结部分在回望整个研究程序之后从现实背景着眼,在“设计启示”和“文化价值”两个向度上关照其“价值”。
【关键词】:双桂堂石雕 造物艺术 实证研究 “同源性” “非同源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31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的属性8-9
- 1.1.1 选题缘由8-9
- 1.1.2 研究对象的属性9
- 1.2 前学综述9-11
- 1.2.1 艺术史论研究9
- 1.2.2 特定类别的石雕艺术专论9-10
- 1.2.3 石雕图录10-11
- 1.3 研究思路11-14
- 1.3.1 研究目的与步骤11
- 1.3.2 研究方法11-14
- 2 资料网络的建立14-19
- 2.1 历史资料14-15
- 2.2 一手资料15-17
- 2.2.1 观察资料15-16
- 2.2.2 访谈资料16-17
- 2.2.3 图像及数据资料17
- 2.3 本章小结17-19
- 3 双桂堂石雕艺术分类与分析19-39
- 3.1 双桂堂石雕整体分类与特点归纳19-32
- 3.1.1 纵向线索19-20
- 3.1.2 造型形态类别20-27
- 3.1.3 题材类别27-29
- 3.1.4 雕刻手法类别29-30
- 3.1.5 特点归纳30-32
- 3.2 双桂堂放生桥石雕考察与分析32-39
- 3.2.1 双桂堂放生桥概况33-37
- 3.2.2 造型特色分析37-39
- 4 双桂堂石雕的“设计”特征39-42
- 4.1 功利性39-40
- 4.2 稳定性40
- 4.3 随“意”性40-41
- 4.4 融合性41-42
- 5 “同源性——非同源性”视角下的双桂堂石雕艺术42-47
- 5.1 概念识别与基本思路42-43
- 5.2 同源性43-45
- 5.2.1 “气质”同源43-44
- 5.2.2 造物理念同源44
- 5.2.3 价值观念同源44-45
- 5.3 非同源性45-47
- 6 小结47-50
- 6.1 程序的“回顾”47
- 6.2 当下的意义47-49
- 6.2.1 “设计”的启示48
- 6.2.2 “文化自觉”背景下的价值48-49
- 6.3 研究范围的延伸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浦江清;八仙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01期
2 戚攻;;网络社会文化研究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J];探索;2006年05期
3 戚攻;;关于和谐社会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鲍玮;;古建筑柱础考略[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梁平双桂堂石雕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