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浅析中国现当代雕塑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7-07 18:5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化积淀也使艺术有着独特的民族性,艺术一直伴随着文化的传播而发生着变化,文化要继承和发扬而艺术也需要传承与革新。在现代中国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雕塑艺术尽管受到了西方元素的影响,但自始至终都会有那么一大批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试图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雕塑创作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民族性是其价值体现。所以,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现当代雕塑创作中如何运用和了解现当代雕塑发展脉络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原因,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嬗变都有一个过程,雕塑创作也有一个过程,从选材到造型到最终完成都需要精神的贯穿。本文将雕塑创作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物质要素为雕塑材料和雕塑造型,精神要素为雕塑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有举例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第一章主要讲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发展概况和传统文化元素的界定和提取。第二章简要说明了现当代雕塑材料和造型上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第三章说明传统文化元素在现当代雕塑精神上的体现。第四章是关于现当代雕塑创作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05
【图文】:

雕塑家,大理石,质地,雕塑艺术


料和造型上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逡逑雕塑材料的演变逡逑与多元性,是雕塑艺术情感传播的媒介和艺术语逡逑接的物质。一件件泥塑、石雕和青铜雕塑传承了逡逑体的构成成份。雕塑有别于其他艺术口类之处就逡逑在其材料运用上也就具有优势。雕塑艺术与材料逡逑选择的材料和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丰富起逡逑决于雕塑的造型和最终的情感表达,材料的美感逡逑塑,逡逑

商朝,边长


使其更好的融入整体的雕塑语言中去成为雕塑语言的一部分。不同的材料各有其特逡逑定的审美特性。这里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的H个代表性的材料,分别是石、青铜和泥。逡逑石材是最古老的雕塑材料么一,从古代帝王陵墓前的石兽到现代人民英雄纪念碑雕逡逑塑,石材的广泛应用还是得到艺术家的认可。其特点是质地坚硬,不易变形,适合逡逑长期陈列,整体性强,适合表现造型整体简练而浑厚的大型雕塑,如妃念碑和大型逡逑城市雕塑等。石雕比较出名的有,被称为"雕刻之乡"的曲阳,还有福建的惠安地逡逑区石雕也很出名。石材粗糖的表面肌理与大块面造型形式语言相结合,表现出浓郁逡逑而质朴的原始美感。W大理石为原料,经加工打磨可成为装饰雕塑的重要材料,而逡逑洁白的大理石温润而透亮,非常适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经打磨可W出现细腻平滑的逡逑皮肤效果,给人一种纯净化雅的感觉,作品如张得蒂的《日日夜夜》(图2-1),潘逡逑鹤等人创作的《和平少女》等。青铜材料也是最古老的雕塑材料之一,中国先秦上逡逑古时代就有了铜鼎,随着铸铜技术的进步,铜材质的物件在军事和生活等各方面运逡逑用的越来越多,铜材质坚硬,稳重而不失华贵,作品如商代的《四羊方尊》(图2-2)逡逑等等。泥±也是最早的雕塑材料之一,从古代彩塑双林寺众菩萨造像到川美创作的逡逑

泥塑,材料,石材


使其更好的融入整体的雕塑语言中去成为雕塑语言的一部分。不同的材料各有其特逡逑定的审美特性。这里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的H个代表性的材料,分别是石、青铜和泥。逡逑石材是最古老的雕塑材料么一,从古代帝王陵墓前的石兽到现代人民英雄纪念碑雕逡逑塑,石材的广泛应用还是得到艺术家的认可。其特点是质地坚硬,不易变形,适合逡逑长期陈列,整体性强,适合表现造型整体简练而浑厚的大型雕塑,如妃念碑和大型逡逑城市雕塑等。石雕比较出名的有,被称为"雕刻之乡"的曲阳,还有福建的惠安地逡逑区石雕也很出名。石材粗糖的表面肌理与大块面造型形式语言相结合,表现出浓郁逡逑而质朴的原始美感。W大理石为原料,经加工打磨可成为装饰雕塑的重要材料,而逡逑洁白的大理石温润而透亮,非常适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经打磨可W出现细腻平滑的逡逑皮肤效果,给人一种纯净化雅的感觉,作品如张得蒂的《日日夜夜》(图2-1),潘逡逑鹤等人创作的《和平少女》等。青铜材料也是最古老的雕塑材料之一,中国先秦上逡逑古时代就有了铜鼎,随着铸铜技术的进步,铜材质的物件在军事和生活等各方面运逡逑用的越来越多,铜材质坚硬,稳重而不失华贵,作品如商代的《四羊方尊》(图2-2)逡逑等等。泥±也是最早的雕塑材料之一,从古代彩塑双林寺众菩萨造像到川美创作的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杰;;永远的乌托邦:“社会雕塑”——博伊斯的艺术世界[J];美与时代(上旬);2014年07期



本文编号:2745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45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1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