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17-04-11 06:02
本文关键词: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惠山泥人,是一种植根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工艺,品类众多,样式繁杂。艺人们就地取材,以无锡惠山特有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泥人创作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它发源于元末江苏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后经魏良辅和梁辰鱼等人改革,成为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台、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 明清以来,昆曲逐渐流布全国各地。在无锡,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了昆曲的流行与繁荣,使昆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也为惠山的泥塑艺人提供了观摩戏剧的机会,启发他们开辟全新的创作领域——手捏戏文。艺人们巧妙地运用昆曲表演的艺术技巧,根据泥塑的特点,灵活地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剧目内容的精彩瞬间。 本文从惠山泥人与昆曲这两种艺术门类的社会生态关系入手,意在探讨戏文对于泥塑创作和欣赏的社会学因素。从泥塑艺人的生活环境和“看戏”体验入手,研究其塑造手法(泥坯捏塑与彩绘装銮)和艺术语言的特征,最终寻找出两种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关联性,由此总结手捏戏文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惠山泥人 昆曲 表演 手捏戏文 捏塑 彩绘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314.7;J8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第一章 惟妙惟肖的惠山泥人10-17
- 第一节 惠山泥人的历史渊源10-12
- 第二节 惠山泥塑艺人12-13
- 第三节 惠山泥人的类型及发展13-17
- 第二章 美轮美奂的昆曲艺术17-22
- 第一节 昆曲的兴衰17-19
- 第二节 昆曲的艺术特色19-22
- 一、悠长婉转的唱腔19-20
- 二、唱念做打有机融合的舞台表演艺术20-22
- 第三章 惠山泥人与昆曲22-34
- 第一节 明清时期昆曲在无锡的繁荣22-23
- 第二节“戏迷”艺人对昆曲的接受及创作23-34
- 一、昆曲影响艺人创作的几个方面23-28
- 二、“戏迷”艺人对昆曲的喜爱及创作28-32
- 三、“戏迷”观众对手捏戏文的喜爱32-34
- 第四章 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34-59
- 第一节 手捏戏文的技艺特征34-50
- 一、泥坯捏塑34-45
- 二、彩绘装銮45-50
- 第二节 手捏戏文的审美特征50-59
- 一、自然质朴的乡土气息50-52
- 二、丰富鲜明的装饰意趣52-53
- 三、“写实”与“写意53-56
- 四、“依心曲自来唱56-59
- 结论59-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5
- 图片索引65-66
- 附录66-71
- 附图71-7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秀娟;河北唐山玉田泥塑传承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9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