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论中西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7-04-11 19:21
本文关键词:从文化角度论中西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异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人化,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具体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最表层的物,即人类的物质产品;第二层是心物结合,,直接指导着物的创造;最深层的是心,相当于精神文化,是最终决定性的层面。建筑与雕塑作为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从其物质表象可以发掘出各自底层所蕴含的那份精神文化力量。从这个精神文化的角度去比较中西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异同,就不应该只停留在它们各自的外在形式、风格和流派的层次上,而应深入到其决定性的层面,即文化的心的层面上去。从中西方自古以来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心理气质和自然观等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中国2000多年来的礼乐精神及由此决定的人生观使得建筑成为炫耀君权的政治工具,常常是“非壮丽无以重威”。而雕塑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则以丧葬类雕塑为主,反映了礼乐精神下的生死观,且人物雕塑较少,建筑与动物雕塑的关系较紧密。西方人对宗教和神祗的态度比中国人来的强烈得多,有一段时间甚至是痴迷不可自拔,雕塑中反映神人的题材相当多,与建筑的关系总体上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与之相比,中国人的宗教则冷静清醒得多,神祗不再是高不可攀、神秘而恐怖的形象,特别是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通过民族化的大融合时期逐渐趋于世俗化。佛教建筑也借鉴于世俗建筑,不像西方教堂那样有高耸入云的尖顶,给人精神上的压迫,而佛教造像也呈现世俗化的发展。在自然观上也迥然有异,一个是绝对禁止违背大自然的固有逻辑,另一个则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在此之上产生了两种相反的园林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们对人的本质这一内容的再认识和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象,中西方在各自发展的轨道上相互取长补短,在建筑与雕塑关系上也有了新的发展点——公共艺术。在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通过努力必定可以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关键词】:文化 建筑 雕塑 比较 中西方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309.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11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7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7-8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8
-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8-11
- 2 建筑与雕塑在文化功能上的比较11-18
- 2.1 文化的三个层面11
- 2.2 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11-13
- 2.3 雕塑艺术的创造最主要的意义是体现了人的自觉的生命意识13-15
- 2.4 介乎于建筑与雕塑之间的"巨石文化"和塔、柱、碑等形式15-18
- 2.4.1 "巨石文化"和塔、柱、碑等形式15-16
- 2.4.2 是建筑还是雕塑——建筑的物质精神双重性16-18
- 3 从文化的心的层面去比较18-45
- 3.1 中西方古代建筑与雕塑关系的比较18-40
- 3.1.1 中国古代礼乐精神及生死观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影响18-24
- 3.1.2 西方宗教神权统治对建筑与雕塑的关系的影响24-30
- 3.1.3 中国宗教观念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影响30-38
- 3.1.4 中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对双方园林风格的影响38-40
- 3.2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建筑与雕塑的关系40-45
- 3.2.1 建筑与雕塑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40-41
- 3.2.2 公共艺术——当代建筑与雕塑的切合点41-43
- 3.2.3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点43-45
- 4 结论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倩;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相互认同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文化角度论中西方建筑与雕塑关系的异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9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