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论“拙”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表现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05 07:00

  本文关键词:论“拙”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表现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 雕塑艺术 民族特色 精神 意义


【摘要】: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如长江黄河般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连绵不绝,从远古流淌至今,中华文明始终焕发着她那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思绪,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让我们向中华民族的艺术资源和智慧资源巡礼。 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艺术创造就是心灵的活动。对于中国艺术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体验,有利于挖掘东方艺术者的悟性,而这种悟性得益于中国思想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两千年前的老子,有“大巧若拙”一说,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该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应违背自然的规律,而在于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但一直影响并左右着中国艺术审美特征和体系的形成。庄子用“法天贵真,以天合天,道近乎技”的自然人格力量来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技”得心应手,高度自由,就进入了审美的境界。 一“拙”之中蕴有无限的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鸟鸣,涓涓流水,何等淳朴,何等清幽。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的感觉,在艺术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拙与空灵既对应着又互相融合着,二者殊途同归到达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一说,意为“拙”的艺术是建立在“巧”的基础上自觉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表现。至于行笔生疏拙劣,以无技的状态追求粗朴、质拙的效果,那种没有从精神意趣上去领会和把握的求“拙”、做“拙”,则不在本论。 中华民族艺术特性的形成,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观融化与自然之中。在艺术思维模式上,主要是经验基础上的直觉去洞察事物的本质;在形式表达上,做到内向而不放任,含蓄而有节制;在艺术价值观念上,追求精神意境的表达超过讲究技艺。而中国雕塑也秉承和富含着整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精神,悠悠数千年,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的精髓之一。 当代中国雕塑家可运用中国传统的基础美学原则,来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当今雕塑艺术的发展有着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传统遗产中挖掘创新的资源。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必会有使中国雕塑艺术再现其民族特色的意义。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 雕塑艺术 民族特色 精神 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10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7-8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己有的文献综述8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8-9
  •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9-10
  • 2 “拙”在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论中的阐述10-13
  • 2.1 道家哲学思想在美学中的阐述10-11
  • 2.2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历代文人对“拙”的论述11-13
  • 3 拙在中国汉代雕塑中的表现13-16
  • 4 “拙”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的意义16-24
  • 4.1 “拙”的创作形式(技能形式)在雕塑艺术是其指导意义之一16-18
  • 4.2 “拙”在雕塑艺术中有着一种“纯白心灵”的精神意义18-21
  • 4.3 “拙”有着塑造东方艺术特点,,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意义21-24
  • 5 结论24-25
  • 致谢25-26
  • 参考文献2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马明宸;;取法创格——李斛的中国画变革探索及其成就[J];书画世界;2009年03期

7 钟雅琼;;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关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冷昊;;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刘莹莹;;论郭熙的山水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汪大金;;儒“道”、士人与文化品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黄思法;;地方文化资源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8 沙显增;;鄢陵“阳乌载日”汉画像砖欣赏[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20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520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