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创造——李象群雕塑论
本文关键词: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创造——李象群雕塑论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政治人物 雕塑艺术 邓小平 历史场景 雕塑语言 中国历史 当代艺术 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
【摘要】:讨论新中国建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雕塑艺术,李象群几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的创作与当代艺术深入反思政治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所关注的是,他如何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直接切入政治题材而获得了艺术家的自我身份寻找和自由表达,如何既参与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又保证着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如何从群体的政治表达深入到个体的政治身份建构,并由此探讨了女性个体的身份政治问题。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毛泽东 政治人物 雕塑艺术 邓小平 历史场景 雕塑语言 中国历史 当代艺术 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
【分类号】:J305
【正文快照】: 基于创作时间的连续性和作品的影响力,讨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在自我身份寻找、自由表达方向上做出的努力和获得的艺术成就,李象群雕塑几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对于政治人物的深入研究和表达热情,超乎寻常地与经济时代人人关心的自我存在发生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3 张宪荣,耿新颜;工业设计的符号学审视[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4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5 冯宪光;《文心雕龙》的符号学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经春秋;黎加厚;;教学系统化设计语义模型的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7 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运作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贺阳;视觉符号与视觉经验[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9 何中华;;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10 高娟;广告符号化的反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3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5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林国华;意思表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英;互文符号翻译方法探析——兼评韦利《论语》英译本[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3 曹林;权威推进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尹勤;也论“游戏说”[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余贞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英姿;试论“语义三角”及其语义指涉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8 胡之骐;重庆市普通中学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磊;汉字的现代图形设计[D];江南大学;2005年
10 吕太锋;“正式—休闲”在家具设计中的符号表现[D];江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家林 ,袁钟秀;战斗的一生——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胡义成;“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是谁最早提出的?[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3 国珍;一个普通人怎样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读《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4 余行达;谈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沧南;毛泽东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贡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2期
6 ;一九七八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书目索引(二)[J];近代史研究;1980年01期
7 王光美;刘少奇同志的简要历史[J];近代史研究;1980年03期
8 周新民;一九七九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9 鲁歌;关于《湘灵歌》问题与茅盾先生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1期
10 ;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实对《我观这次文艺论战的意义》的评介[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铿;;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A];中国造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田培松;毛豫京;;统一战线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影响[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鲁;;简析淮海战役中何、张起义及其作用与影响[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广相;;毛泽东的卓越指挥与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5 奚纪荣;吴张祥;;毛泽东的战略决战思想指导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6 庄从勇;;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战略指导[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孝民;;周恩来与淮海战役[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8 张梅玲;徐苗青;;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三次重要建议[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9 胡明华;;试论粟裕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陈海云;;淮海战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铸造国民新的灵魂[N];北京日报;2000年
2 毛卫平;社会转型的哲学先导[N];北京日报;2000年
3 尤元文;究竟什么是决策的科学态度[N];北京日报;2000年
4 刘东升;全国首次毛泽东像章及毛泽东文化艺术藏品专场拍卖会举办[N];北京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李乔 伍义林;谈延安整风的几个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0年
6 郑必坚;党的先进性与党性的关系[N];北京日报;2000年
7 晓荣;毛泽东像章[N];北京日报;2000年
8 李际均;朝鲜战争的珍贵纪实[N];中国财经报;2000年
9 白云覃;真实再现毛泽东[N];中国财经报;2000年
10 李建力;得其形而传其神[N];中国财经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曹铁汉;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周敬青;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建华;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蔡道通;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志辉;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淑阶;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王文滋;胡绳晚年学术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刚;毛泽东、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中国农业跨世纪发展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韦继辉;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军;1958年的《人民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炜;论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董昭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贾国强;实事求是中介的三重向度[D];郑州大学;2000年
7 严开旺;论周恩来的行政管理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莉;毛泽东与邓小平赶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陈兴华;论新时期的反腐败斗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蒋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形象的历史贡献[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838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3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