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地区石窟造像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23:05
本文关键词:山东泰安地区石窟造像艺术研究
【摘要】:本论文选择了北朝晚期(北齐)到清代山东泰安地区佛教石窟为研究对象,以泰安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与泰安石窟造像艺术的产生、发展、衰落的状态为主线,结合山东同时期其他地区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化传播展开研究。重点分析泰安石窟与国内同时期石窟的艺术特征中的“共性”及具有泰安本土化“个性”的艺术风格。泰安地区石窟共二十三处窟龛造像,主要分布东平县境内和泰安周边地区。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十三处佛教石窟造像(即白佛山石窟造像、司理山石窟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华岩洞石窟造像、青峰山摩崖造像、银山摩崖造像、灵泉寺摩崖造像、龙山石窟造像、铧山石刻造像、阴佛寺造像、舍身崖摩崖造像、阁老顶摩崖造像、琵琶山石塔造像)进行其艺术风格研究。佛教造像自宋代起在全国就开始逐渐衰落。而泰安石窟自北齐时期到清代几乎历代都有造像遗存,这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故泰安石窟浓缩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历代风格演变情况。泰安地区作为山东第三大佛教造像中心,受中古时期山东两大佛教造像中心——古齐州和古益都的影响较大。所以泰安与济南、青州两地造像风格、样式有所相似,并以泰安自成一体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本土化“个性”。许多高僧、大德如:僧朗、安道一、印度高僧法洪等来泰安刻经、造像、宣扬佛法,这对泰安与山东的石窟艺术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泰安石窟艺术体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本土化并存的特点,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泰安地区 石窟造像 艺术风格 佛教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31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概述9-11
- 1.1.1 泰安地区石窟造像的研究著作9-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方法11-12
- 1.2.1 文献查阅11-12
- 1.2.2 比较研究12
- 1.2.3 实例研究12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12-15
- 1.3.1 研究对象12-13
- 1.3.2 研究范围13-15
- 第2章 “鲁西石刻博物馆”——总览泰安石窟造像之概况15-19
- 第3章 “中原北齐第一大佛”——观泰安佛教造像之传入19-23
- 第4章 “齐鲁隋代第一佛”——观泰安佛教造像之兴盛23-39
- 4.1 泰安地区隋代佛教造像23-28
- 4.1.1 白佛山石窟造像一号窟23-26
- 4.1.2 白佛山石窟造像二号窟26-27
- 4.1.3 阴佛寺石窟造像27-28
- 4.2. 泰安地区唐代佛教造像28-39
- 4.2.1 理明窝摩崖造像28-33
- 4.2.2 白佛山三号窟33-34
- 4.2.3 司理山东崖、西崖34-37
- 4.2.4 灵泉寺摩崖造像37-38
- 4.2.5 琵琶山石塔造像38
- 4.2.6 龙山石窟造像38-39
- 第5章 “三教合一”——观泰安佛教造像之衰落39-53
- 5.1 华严洞石窟造像40-45
- 5.2 白佛山四号窟45
- 5.3 司理山东崖的“三教合一”造像45-46
- 5.4 舍身崖摩崖造像46
- 5.5 阁老顶摩崖造像46
- 5.6 青峰山摩崖造像46-51
- 5. 7 铧山石刻造像51-53
- 第6章 泰安石窟的精神内涵及各时期艺术风格53-67
- 6.1 泰安石窟的精神内涵53-56
- 6.1.1 泰山历史文化背景53
- 6.1.2 泰安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背景53-56
- 6.2 泰安石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56-61
- 6.2.1 早期造像的淳朴美56-57
- 6.2.2 中期造像的华丽美57-60
- 6.2.3 晚期造像的融合美60-61
- 6.3 泰安石窟本土化的艺术风格61-67
- 6.3.1 齐鲁隋代第一佛61-62
- 6.3.2 十六王子像62-64
- 6.3.3 涅i孟,
本文编号:840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4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