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3:29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雕塑家 雕塑创作 风格演变 女性特征 图象阐释


【摘要】: 本文围绕着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的创作中规律性的特点展开研究,以直接史料收集、形式分析和图象阐释结合创作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等方法为主要方法。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以探究女性雕塑家创作风格演变以及演变中的女性意识的变化为重点,力求全面地分析、归纳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风格及其演变的过程。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的创作风格,大体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现代派创作风格和雏形阶段的女性主义艺术风格。在对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中,剥离出其中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其一,中国女雕塑家创作风格演变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经历了隐现、觉醒和突显不断变化过程;其二,,中国女雕塑家的创作风格演变是一种不以群体转型为主,而以女雕塑家在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的自我转型为主的方式。 第二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中的女性特征。所谓女雕塑家创作中的女性特征,是自然和社会文化双重因素在女雕塑家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文中通过比较、例证、图像分析等方法归纳出的中国女雕塑家在创作中的女性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雕塑创作中的女性视角(慧眼)、女性独特感受(兰心)、女性特有的表现方式(水志石言)。 第三章总结出中国女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以女性的方式将传统雕塑技法、民间美术形式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感悟融入已掌握的西方雕塑创作方法中这一创作特点。这些雕塑作品既呈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又体现了女性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特有感悟。 第四章分析了女雕塑家在创作中如何受到其它门类艺术影响,并怎样以女性的方式将之融进自身的创作中。这种受到其他艺术门类作品影响的创作特点是女雕塑家在接受专访时普遍强调的,并引起了本文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对此问题的论述中,虽然涉及包括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许多艺术门类,但仍立足于对雕塑本体的研究,而不是对各艺术门类总体规律的美学意义进行探讨。中国女雕塑家创作中体现出的受其它门类艺术影响所形成的特点为:创作中将女性对其他艺术的“感性印象”,通过包括显性和隐性的“移植”方式,体现在雕塑作品上。
【关键词】:女雕塑家 雕塑创作 风格演变 女性特征 图象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3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图片目录9-15
  • 引言:15-20
  • 1.若即若离 是我非我——创作风格演变与女性意识20-44
  • 1.1 女性意识的隐现与风格的自我转型——现实主义风格雕塑创作22-31
  • 1.1.1 闪现与融合:早期现实主义雕塑创作23-25
  • 1.1.2 独立与同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创作25-28
  • 1.1.3 隐现与突破:现实主义雕塑的新探索28-31
  • 1.2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风格的自我转型——现代派风格创作31-37
  • 1.2.1 直觉与触摸:材质探索创作32-34
  • 1.2.2 觉醒与选择:多媒介作品创作34-37
  • 1.3 女性意识的突显与风格的自我转型——女性主义艺术的雏形37-44
  • 1.3.1 内观与外视:女性主义艺术的身体宣言38-40
  • 1.3.2 角度与感悟:女性对社会问题的反思40-41
  • 1.3.3 社会性别:女性身份的反思41-44
  • 2.慧眼兰心 水志石言——创作中的女性特征44-69
  • 2.1 慧眼——雕塑创作中的女性视角44-52
  • 2.1.1 深度内视:女雕塑家眼中的女性44-48
  • 2.1.2 主观外视:女雕塑家眼中的社会48-50
  • 2.1.3 感性他视:女雕塑家眼中的他们50-52
  • 2.2 兰心——雕塑创作中的女性感受52-58
  • 2.2.1 生育印记:生育感受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52-55
  • 2.2.2 劳作印记:劳作感受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55-56
  • 2.2.3 童年印记:童年感受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56-58
  • 2.3 水志石言——雕塑创作中的女性表现方式58-69
  • 2.3.1 绵绵若存:触觉表达58-62
  • 2.3.2 偶得妙悟:构思生成62-64
  • 2.3.3 水滴石穿:创作方式64-69
  • 3.追古近俗 传艺移情——创作中对传统艺术和乡土艺术的继承69-90
  • 3.1 追古近俗——对中国传统艺术和乡土艺术的研习70-78
  • 3.1.1 传移摹写: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习71-73
  • 3.1.2 古为今用: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借用73-75
  • 3.1.3 乡土情结:对中国乡土艺术的借鉴75-78
  • 3.2 抽离与概括——对中国传统雕塑技法继承之贡献78-84
  • 3.2.1 形体抽离:雕塑中的线79-81
  • 3.2.2 造型概括:形体空间的压缩81-84
  • 3.3 度物取真——创作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84-90
  • 3.3.1 以形写神:对内在精神的追求84-86
  • 3.3.2 笔简而形具:雕塑中的"写意"86-88
  • 3.3.3 外师造化:对自然的审美与表现88-90
  • 4.了然于心 集结为形——创作中其他艺术修养的影响90-112
  • 4.1 文学、影视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91-97
  • 4.1.1 诗情画意:诗歌对创作构思的影响91-92
  • 4.1.2 灵感再现:文学影视形象对创作的影响92-95
  • 4.1.3 心领神会:文学、影视对作品的潜在影响95-97
  • 4.2 音乐、舞蹈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97-101
  • 4.2.1 运用与同化:音乐、舞蹈对雕塑创作题材的影响97-100
  • 4.2.2 节奏与韵律:音乐、舞蹈对雕塑造型的影响100-101
  • 4.3 绘画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101-112
  • 4.3.1 灵感抓取:以绘画手段记录创作素材101-104
  • 4.3.2 由表及里:绘画对浮塑创作的影响个案104-105
  • 4.3.3 再现到表现:着色雕塑中的绘画性105-112
  • 参考文献112-11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等118-119
  • 附录1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状况调查简表119-133
  • 附录2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艺术活动大事年表133-142
  • 附录3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背景调查142-155
  • 附录4 部分女雕塑家访谈摘录155-182
  • 致谢18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雯;论中国现代女性陶艺家作品语言的表达[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2 李帅;雕塑作品中材料运用与独特艺术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8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88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