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1:04

  本文关键词: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意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意象 彩塑 探究


【摘要】: 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基本概念,它所涵盖的范围和运用都较为宽泛,意象艺术做为中国艺术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及美学思想,它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影响较为深刻。当代艺术家们将“意象”与“具像”和“抽象”并行排列,彩塑艺术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财富之一,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历史上也具有不可抹杀的意义和价值。探讨意象之美与双林寺彩塑艺术的关系,对彩塑的欣赏和创作具有现实意义。 意象之美对中国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意象与彩塑的关系很少有学者提及到,本文从文化谈及到意象,并对意象的解释进行了查阅,同时对双林寺彩塑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考察,通过两者的结合来探讨意象之美在传统艺术中的作用及影响。 与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相比较,中国的艺术始终体现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上都受到内心感受与自然表现的一致,通过“意象”精神内化的共同感触,及个体心性的涵摄,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这是中国艺术审美标准的本质特点,也是区别于心与物对峙的西方艺术美标准的一种方式。 彩塑艺术的构成形式、造型特点、创作过程的意识活动都体现着意象之美的观念。正所谓“造化在手,心运无穷”,“以意度量,意度无量”。在构成形式上,利用意象结构的造型和意蕴进行表现;在造型特点上,运用一切艺术造型语言,竭尽全力使物象能够“传神”并“造意”,完整的雕塑实体之象,紧密地迎合着人的精神之意。我们对双林寺彩塑艺术创作的理解是在意、象、形、神之间进行畅所流离的发挥,体现出以意为本,以象为介,以形为用的根本艺术精神,迎合意象之美的“立象以尽意”。 “意象”本身不是用来讲彩塑艺术的。更为具体的说一种借用,是现代的人们借助古人的语汇和提法,来阐释他们没有涉及到的雕塑艺术,所以本文想尝试性的说明意象与彩塑之间的文化脉络和关联,并特别指出“意象”的中国身份和中国色彩。
【关键词】:意象 彩塑 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305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关于"意象"概念的探究12-14
  • 第二章 彩塑"意象"的构成14-18
  • 2.1 彩塑形象的塑形,超象,得意14-15
  • 2.1.1 形、象、意的关系14
  • 2.1.2 "传神性"与"意象"的关系14-15
  • 2.2 彩塑的意象结构15-16
  • 2.3 彩塑的意象本质16-18
  • 2.3.1 彩塑的精神性16
  • 2.3.2 彩塑的情感性16-17
  • 2.3.3 彩塑"意"的建构17-18
  • 第三章 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意象"分析18-29
  • 3.1 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意象综述18-22
  • 3.1.1 双林寺彩塑中线的运用与"意象"的传达19-20
  • 3.1.2 双林寺彩塑中色彩的运用与"意象"的传达20-21
  • 3.1.3 双林寺彩塑意境中的意象表现21-22
  • 3.2 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意象个案分析22-28
  • 3.2.1 "传神性"在韦驮造像中的体现22-24
  • 3.2.2 哑罗汉彩塑造像内外结合的意象表达24-28
  • 3.3 双林寺彩塑艺术中哑罗汉的形、象、意28-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2-33
  • 致谢33-3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4-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汪裕雄;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5 臧泓;园林意境浅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李洲良;钱锺书对“韵”的阐释[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7 乔永强,陈元欣,周曦;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金凤;章辉美;;美的历程——中国女性美的演变与社会变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何平;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孔德立;;儒家的心灵家园——“孔颜乐处”[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3 龚妮丽;;孔子乐教思想的现代意义[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范霄鹏;文化品质[D];清华大学;2003年

3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飞;论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诗意追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秦元东;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志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论真情自然艺术之生命[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8 李雁华;诗化人生的现实栖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曹爱华;传统山水画“高远”法、“平远”法所蕴涵和对应的儒、道精神境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73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973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8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