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电视动漫“萌文化”传播探析
本文关键词: “萌文化” 青年亚文化 电视动漫 跨文化传播 出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借用跨文化传播理论、群体传播理论和"符号"传播理论,并把"萌文化"放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观照,尝试回答"作为青年亚文化特色的萌文化,为何能够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并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主体的可能"这一问题。研究发现:以电视动漫为载体传播的"萌文化",实际上是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反射出的一种文化价值观。"萌文化"在行为、表现方式上是有别于主流文化,同时又具有青年亚文化的多变性、边缘性和流动性特征,是一种颇具风格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萌文化"传播得益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个性心理、交际需要和情感寄托。群体归属感是"萌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萌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主体归因于它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
[Abstract]:The article borrows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symbol" and "Adorable culture" perspective in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 subculture, try to answer "as a youth sub culture adorable culture, why can spread widely in the contemporary youth groups, and become a popular cultural consumption may be the subject of this" a study found that: in television animation as the carrier spread "Adorable culture", is actually a kind of cultural value of contemporary youth subculture reflected. "Adorable culture" in the view of behavior, way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culture, but also has a variety of youth subculture, and marginal characteristics the flow of youth sub culture phenomenon is a controversial style. "Adorable culture" due to the spread of youth sub culture group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municative needs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community is the "inherent power of the adorable" spread, "Adorable culture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mass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attributable to its economic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s.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AXW001
【分类号】:G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畅;;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种样态及我们的战略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燕;;谈莫言小说《红高粱》体现的人的本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刘宁;;权力话语下的女性启蒙——以“文革”三部“革命样板戏”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贾少英;;身体转向语境下林白小说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刘忠;;翻转的程序与颠倒的当事人——正当程序理论的电影文本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陈颀;;美国私营监狱的复兴——一个惩罚哲学的透视[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7 陈柏峰;;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李肖;;论社会转型期的权力制约与利益表达——福柯权力谱系学的现代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华金余;;“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陈香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身体政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林源;我国刑罚结构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海淑;;青年亚文化族群 各有各的酷[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08年09期
2 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年02期
3 梁柏静;;试论图书馆在引领青年亚文化取向回归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06期
4 刘欣雅;;央视网络春晚中的青年亚文化[J];新闻世界;2012年05期
5 陈紫薇;;社交网络下的青年亚文化盛宴[J];青年记者;2013年12期
6 凌艺婷;;基于模特电视选秀节目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J];今传媒;2013年05期
7 孙霁;;关于“萌文化”的现状分析——从青年亚文化到被主流文化认可之路[J];今传媒;2013年10期
8 张翼;董小玉;;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J];新闻界;2013年20期
9 宋桂友;;一套优秀社科图书的两大要素——以马中红主编丛书《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王欣;;网络传播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东南传播;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任翔;;青年亚文化与价值冲突[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2 马中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3 征鹏;浦颖娟;孙艳;;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基于江苏21所高校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4 ;浅析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5 陈霖;;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6 陈霖;魏玉皎;;网络再编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以土豆网为例[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7 朱峰;杨卫华;刘爽;刘伟;;集体记忆情境下“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学思考[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8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孙龙;新媒介塑造青年亚文化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早报记者 杜方舒;“新媒介让青年亚文化空前活跃丰富,也良莠不齐”[N];东方早报;2012年
3 赵珊 侯晓s,
本文编号:1546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154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