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符号学视阈中的动漫传播理论建构
本文选题:传播符号学 + 动漫传播 ; 参考:《当代传播》2011年06期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深度的研究路径,促进中国当前的动漫学术研究摆脱资料列举和数据堆积,同时,运用"动漫传播"的小小探针,试探传播学学科的内在机理,丰富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论文在传播符号学视阈中,建立动漫传播的符号学基本假设,确定动漫传播的关键概念,探查动漫符号的传播规律并探讨了动漫传播符号学研究方法的局限。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s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a sustainable and deep research path, to promote the current animation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 to get rid of the data enumeration and data accu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use the small probe of "animation communication".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nrich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communication semiotic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animation communication, determines the key concepts of animation communication, probes into the laws of the spread of animation symbols and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nimation communication semiotics.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艺术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点项目“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及其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D0827)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文化产业评估指标与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YJA860010)成果之一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小卫;受众权益简述[J];当代传播;1999年04期
2 刘连军;受众也是消费者[J];声屏世界;2002年05期
3 朱金平;受众对媒体逆向传播之探析[J];军事记者;2003年08期
4 刘剑君,徐凌峰;置身于受众位置找准契合点[J];军事记者;1995年10期
5 汪晓媛;“上帝”总是正确的吗?─—论媒介对受众的引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吴迈;论影响新闻媒介重新定位的受众因素[J];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03期
7 刘友林;受众:电视评述性栏目的终结评判者[J];声屏世界;1998年10期
8 姜飞;受众的需要和受众的需求是一样的吗?[J];新闻界;1999年03期
9 徐惟清;略论受众价值观念[J];传媒观察;1999年08期
10 陈文莉;试论受众本位意识[J];新闻大学;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雅明;;媒介心理学的兴起与媒介心理研究之思考[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明新;佘建兰;;世纪之交的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对1994-200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卫星;赵玉明;;展望新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和教育[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4 陈力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东北亚的文化交流论文或提要集[C];2005年
5 费郁红;胡兰萍;杨春;;科技期刊传播学研究的多元方法[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一些个人感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康贤斗;;韩中言论学交流的历史[A];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东北亚的文化交流论文或提要集[C];2005年
8 鹤木真;;日本的大众传播研究动向[A];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东北亚的文化交流论文或提要集[C];2005年
9 强月新;;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新世纪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方向[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10 李贞芳;韦路;;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之一瞥——对2006《传播学》、《人类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A];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玉洪;媒体CRM:以受众为本[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苏晓春 施扬;一切为了受众[N];浙江日报;2003年
3 谢焕权;媒体,请别“忽悠”受众[N];中华新闻报;2005年
4 太原晚报 岳霞红;从“新闻”到“新知”[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5 太原日报社 王晓红;经济新闻要通俗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6 程霞;让新闻热线“热”起来[N];长治日报;2009年
7 梁新梅 山西大同人民广播电台;站在受众角度准确把握金融新闻定位[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媒体贴近受众,真“给力”[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媒体贴近受众,真“给力”[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媒体贴近受众,真“给力”[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四川大学;2004年
3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振亭;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范龙;媒介的直观[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西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陈华明;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隐私话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婧;展示信息的有效传播[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
2 陈艳红;我国“网络恶搞”的传播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周亦楣;人肉搜索,受众个体的表达和规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丽娜;网络环境下受众议题转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权锋;乌合之众抑或理性受众[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玉芝;我国新闻工作者道德价值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智敏;基于受众生活形态的环境媒体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金文菲;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专家角色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庞晓宇;文学媒介与当下受众审美转变[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10 许敬;论中国法律传播受众的变化及传播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96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209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