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性同性社交理论看日本耽美同人的创作动机
发布时间:2017-07-16 01:18
本文关键词:从男性同性社交理论看日本耽美同人的创作动机
更多相关文章: 同性社交社会 耽美同人 粉都(粉丝文化)研究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及欧美出现了一种新兴同人创作形式,即将影视作品、动漫作品中男性角色的友情或敌对关系等男性社交关系改写为恋爱关系,俗称“耽美同人”。这类同人作品的创作者及读者多为女性,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她们的存在虽有一定争议,但不失为女性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视点。近年来,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Eve Kosovskiy Sedgwick)的理论常用于耽美同人的相关研究。她在著作《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中提出了“男性社交欲望”的概念,即处于两男一女这种三角关系中的男性所希求的不是某位女性,而是处于三角关系中的另一位男性。男性通过对女性的征服,得以从其他男性获得对自身“男性气质”的认可,并以此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该理论分析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劣势的根源及过程。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在序章中,详细介绍了本论文的先行研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及所涉主要概念。第二章通过赛吉维克的同性社交理论,对曾引发同人热潮的动画作品《钢之炼金术师》的同人文本进行分析,试图阐明同人创作过程中对原作同性社交关系的改写过程。第三章基于第二章,进一步分析同人作者将原作的同性社交关系改写为私有领域中异性恋关系的缘由。即通过赛吉维克的同性社交理论解读卢曼的亲密关系模式可得出,社会秩序分为男性所在的公有领域及女性所在的私有领域。私有领域的中心关系为恋爱、婚姻关系,男性在私有领域仍起主导作用。而女性则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男女性别分工及由男性主导的异性恋关系。第四章承接上文,从社会背景及女性个人两方面具体分析了耽美同人的创作动机。从社会背景来看,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对日本战后漫画界的影响对耽美同人的诞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从女性个人方面来看,耽美同人的爱好者将原作男性角色间的同性社交关系改写为恋爱关系,试图在文本中改变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借此从现实的压抑中获得一时的精神慰藉。此外,女性们通过创作活动,创建起排他性的区域。第五章为终章,得出耽美同人的创作动机即为获得“安全感”这一结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耽美同人中的“受”方取代原作中的女性角色,成为男性角色欲望的对象。由此,女性创作者及读者得以从异性恋关系中获得暂时的解放,她们化身为男性角色的旁观者或体验者,以此感受男性社会。第二,耽美同人作品的故事情节多发生在女性所熟知的私有领域,其人物关系体现出刻板的异性恋相处模式。第三,女性们通过创作活动,创建起将男性排除于外的排他性区域,在此培育亲密关系。并试图模仿男性同性社交关系,构筑女性间的同性社交关系。
【关键词】:同性社交社会 耽美同人 粉都(粉丝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3.06
【目录】:
- ,
本文编号:546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54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