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研究——以“刘三姐歌谣”为例
本文关键词:动漫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研究——以“刘三姐歌谣”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习惯于依赖科技带来的便利,惟恐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脱轨。但是日益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陷入失传的窘境。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千百年来广西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加强了各族人民的情感。保护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动漫是一种融合了文化与科技的现代产物,十分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符合当代的审美和经济需要。把已有的非遗文化同现代动漫有机整合,创新思维,可以让两者都得到益处,为它们的发展迎来更加巨大的机遇。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关键词】: 动漫 广西非物质文化 刘三姐歌谣
【基金】: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动漫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研究——以“刘三姐歌谣”为例,项目编号:YB2014608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1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大多从时空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开庆;李艺谋;;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元素[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拥军;周园丰;;基于神话的动漫产业链构建——以广西壮族神话动漫产业链构建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年09期
2 邹燕;;基于民族化语境下的视听童话——以壮族民间传说应用于动漫创作研究[J];参花(文化视界);2013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海立;;浅论广西民族元素的艺术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萍;梁培林;;解读民族文化品牌——以刘三姐文化品牌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邓伟龙;;空间的建构与认同——刘三姐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二[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杨宁宁;;“刘三姐”——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结出的硕果[J];当代广西;2008年16期
4 张利群;;论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多维构建[J];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5 玉苗;;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例[J];桂海论丛;2009年02期
6 韦杨波;;20世纪90年代以来刘三姐文化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7 吴晓山;;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景演出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特区经济;2010年07期
8 郑丽莲;;刘三姐文化的艺术表现[J];艺术探索;2010年04期
9 周佐霖;;刘三姐文化流传与发展的内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任旭彬;;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化建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沂滨;“印象·刘三姐”唱响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N];经济日报;2006年
2 刘科;刘三姐歌谣 以歌代言,扎根壮乡[N];西部时报;2007年
3 李红梅邋黄鸿业;“刘三姐”闯东盟成定局[N];人民日报;2007年
4 刘昆;《印象·刘三姐》:文化的成功范本[N];贵阳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蕾;柳州:借“刘三姐”做大文化产业[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昆邋通讯员 于敏;《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谢振华;狮城春晚,“刘三姐”挑大梁[N];人民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秦雯 尹华平;有多少《印象·刘三姐》可以“复制”[N];广西日报;2009年
9 潘琦;研究开发利用保护优秀文化品牌[N];广西日报;2002年
10 记者 尹华平;《印象·刘三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N];广西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东;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品牌营销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宾昕;刘三姐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构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韦湘云;“印象·刘三姐”与社区经济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7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82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