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中-身体——中日动漫亚文化的网络人类学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机械-中-身体——中日动漫亚文化的网络人类学理论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以动漫为代表的日本亚文化深受中国大批青少年的喜爱。鉴于电脑/网络环境对于动漫亚文化在中国受容的特殊重要性,要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发生过程,有必要从网络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一种特殊受众身体和受容形式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受众在感受动漫之前,先直观感受了电脑世界中"超平面"的构造,应用"化身"使他们获得一个新的"感觉性的身体",即"Corpus ex machina"(机械-中-身体)。此身体在电脑/网络的"神圣"空间中,接触许多拥有"不可能的脸庞"的他者,融入由界面所代理的身体间性,形成超越论的主观身体群。这一过程重塑了现实世界的感性,促进了对抽象符号与生命想象力的结合,成为日本动漫亚文化的中国受众"活"在他们所爱好"世界"的基础。
【作者单位】: 日本大阪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
【关键词】: 动漫亚文化 网络人类学 现象学 身体间性
【基金】: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14J01053)
【分类号】:G112
【正文快照】: 近年来,以动画、漫画、电子游戏和轻小说为代表的日本动漫亚文化的诸多产品在中国不仅在视听阅读方面颇受欢迎,更以爱好者的二次创作活动、Cosplay(角色扮演)、周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同人漫展等形式为大批青少年受众所消费,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然而,相较于这一如火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哲;;亚文化:风格的意义[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姜弘;;从狂热到狂欢 中国狂欢的亚文化流变[J];新世纪周刊;2007年12期
3 黄晓武;;马克思主义与早期的文化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4 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年03期
5 钟一彪;;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6 刘艳;彭絮;;亚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7年10期
7 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年06期
8 陆扬;;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邹威华;刘波;;斯图亚特·霍尔的“亚文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朱力;抑制社会转型中的不良亚文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N];东方早报;2011年
2 陈霖 马中红;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N];南方周末;2011年
3 黄瑞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当代西方亚文化的研究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主持 陈霖;文化创意产业:从亚文化中吸取什么?[N];苏州日报;2011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远雷;亚文化的逆袭[N];中国经营报;2012年
6 鲁虹;关注都市亚文化[N];深圳商报;2003年
7 肖剑 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院;游走在网络和现实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宋俊岭;亚文化:都市生机勃发的新芽[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9 记者 李跃云 和光亚;“泛亚文化之光”在滇池之滨点亮[N];云南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茵;小清新亚文化风格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刘星驰;Pickup Artist亚文化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吕晋红;论美国嬉皮士亚文化[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晓艳;当代中国“80后”亚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姝;后亚文化的生存新析解[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6 吴园园;论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工人阶级女孩亚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张歆;网络社区亚文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郑琦;亚文化中的同志情怀[D];河北大学;2013年
9 林品;从网众亚文化到共用能指[D];北京大学;2013年
10 郭橙橙;保罗·威利斯的亚文化观与葛兰西的霸权/抵抗理论:接纳与超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7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85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