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6 19:24
公益广告,是指经媒介发布的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它旨在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促使人们公益行为的形成,甚至进而促使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 从1986年第一则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诞生开始,中国本土公益广告事业已经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此进行了历史性疏理和特征归纳,以助于对中国本土现代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有一个较清晰的把握和客观评价。中国的公益广告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级状态走向高级状态,从初发时期走向初步繁荣时期的变化,但相对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在实务运作和理论研究领域都滞后许多,而这与公益广告益显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并不相称。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恰当的诉求方式可引起受众共鸣,增强耐读性,达到情理交融,较易劝服。合理把握和运用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规律和原则,以及正确定位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不仅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公益广告影片是否能产生道德感召力量,决定其艺术上的成败。 目前,公益广告在许多国家已被广泛的应用与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它对于促进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有着潜...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公益广告的概述
2.1 公益广告的涵义
2.2 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公益广告发展概况
2.2.2 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3.1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2.3.2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对情感诉求在当代公益广告中的运用研究
3.1 公益广告中的诉求表现
3.1.1 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
3.1.2 公益广告中的理性诉求
3.2 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原则与受众心理分析
3.2.1 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原则
3.2.2 公益广告受众的心理分析
3.3 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构成形式及其功效研究
3.3.1 名人代言手法
3.3.2 真实记录手法
3.3.3 创意为主手法
3.3.4 企业署名手法
第四章 对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大众影响的研究
4.1 公益广告对社会文化传承的影响
4.2 公益广告对社会性格的影响
4.2.1 倡导自重敬人、虔诚礼让的社会公德
4.2.2 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职业道德
4.2.3 培养互敬互爱、敬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4.2.4 树立生态平衡、循环利用的生态伦理观
4.3 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德育意识的影响
4.3.1 直觉感染,潜移默化
4.3.2 多方互动,激励认识
4.3.3 自觉导向,凝聚思想
第五章 结论:对我国发展中的公益广告的一些建议
5.1 公益广告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 发展公益广告的思路及对策
5.3 展望与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出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33834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公益广告的概述
2.1 公益广告的涵义
2.2 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公益广告发展概况
2.2.2 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3.1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2.3.2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对情感诉求在当代公益广告中的运用研究
3.1 公益广告中的诉求表现
3.1.1 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
3.1.2 公益广告中的理性诉求
3.2 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原则与受众心理分析
3.2.1 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原则
3.2.2 公益广告受众的心理分析
3.3 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构成形式及其功效研究
3.3.1 名人代言手法
3.3.2 真实记录手法
3.3.3 创意为主手法
3.3.4 企业署名手法
第四章 对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大众影响的研究
4.1 公益广告对社会文化传承的影响
4.2 公益广告对社会性格的影响
4.2.1 倡导自重敬人、虔诚礼让的社会公德
4.2.2 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职业道德
4.2.3 培养互敬互爱、敬老爱幼的家庭美德
4.2.4 树立生态平衡、循环利用的生态伦理观
4.3 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德育意识的影响
4.3.1 直觉感染,潜移默化
4.3.2 多方互动,激励认识
4.3.3 自觉导向,凝聚思想
第五章 结论:对我国发展中的公益广告的一些建议
5.1 公益广告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 发展公益广告的思路及对策
5.3 展望与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出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33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383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