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培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关键词:高职培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事关转移的质量和水平。文章在考察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培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单位】: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关键词】: 高职培训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作用
【基金】:2014年河北省劳动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课题项目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RS-2014-1109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三农”工作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其中,提升农民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该问题的要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展;;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职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科;;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方联动平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2 刘海萍;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公共政策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作浩;关于农村家庭工业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1984年02期
2 胡火顺;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10期
3 王春强,谭新梅;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6年06期
4 李秋红;怎样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业经济;1998年05期
5 吕曰东;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分析和估计[J];山东经济;1998年05期
6 蔡连发,杨秋东;粗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J];中国农机化;2002年05期
7 马兵林,刘华;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8 沈丽英;;努力实现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9 侯振秀;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J];商业时代;2004年17期
10 刘文勇;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6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俊荣;谢仍明;;“三农”问题及其出路[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2 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李广敏;;发展国外劳务输出,加快新农村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谭宇;;恩施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青;;发挥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导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青;;提高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俊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征集论文集[C];2005年
9 刘国永;;国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及我国实践与政策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洪岩;康静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学;枣阳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中国工商报;2006年
2 杨建钧 马骏驰;陇西拓宽输转渠道创收2.4亿元[N];定西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于惟亮 吴振江;亦工亦农的庄稼人[N];延边日报;2006年
4 无间;农业“钟点工”南北齐流行[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朱朋;宁阳县涌现20万“兼职农民”[N];中国特产报;2006年
6 记者 武勇君 通讯员 陈开亮;前旗提高农业科技含量[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还是要把剩余劳动力转出去[N];山西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段蔚;剩余劳动力由包袱变财富[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1年
9 李春富 本报记者 徐靖伟 实习生 朱艳杰;旗口:剩余劳动力不出村就业[N];营口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杨永茂;巍山剩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N];大理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苗苗;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定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高更和;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田富强;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周勇;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彭艺;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曹晓萍;长武王东沟试验区农民收入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薛俊丽;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透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蔡燕华;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建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李志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赵萨日娜;呼伦贝尔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阮腾;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侯丽娜;河南省温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17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71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