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价值实现的途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0 12:37

  本文关键词: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论文发表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价值实现的途经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价值实现的途经研究

发布日期: 2016-12-26 发布:  

  2016年2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6年26期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价值实现的有效途经。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既包括语言知识又包括文化知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重要的教学内容,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
  当前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的外语教育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认为外语学习需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因此长久以来过于在外语教育中过于强调西方文化,而我们的汉语文化则被淹没了。母语对于目的语的学习不仅有负迁移的作用,同时也具备正迁移的作用。母语是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的“过滤”。学习者在接受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时,必须以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并找出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从而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教授认为,不同文化有其共核部分,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两种文化的共性研究十分必要,它揭示了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社会性(文化的本质)、民族性(寻找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时代性(寻找文化的共同走向)、系统性(寻找内部结构特点,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自高考恢复以来,我国外语学习者外语水平不断提高,一般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他们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跨文化交际才是当前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要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西方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不可偏废。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外语教学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致许多英语好的学生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更不会用英语表达,出现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注目。要实现中国梦,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文化需要先行。通过接受大学英语教育,学生能担负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只有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途径。
  1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外语教学内容
  当今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在于外语学习过于强调西方国家文化,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外语学习者本土文化修养不足,使其不仅无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对外交流中无法实现双向平等交流,进而无法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寻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人才辈出,像蔡元培、胡适等近代学者身上兼具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西方视野,才能在救国救亡的道路上实现民族自立。因此,外语教学需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材建设
  半个世纪前中国的英语教材基本上以汉语文化为语言环境,外语学习为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服务。后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兴起,西方文化逐渐代替了汉语文化成为外语交际的文化环境。致使当前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外语教学中接触到的文章都是关于西方文化的内容,学生虽然接触到了纯正的外语材料,有利于其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外文材料的缺失,导致传播本族文化受限。当前迫切需要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材料,包括近现代大家译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国的经史子集等。同时教材中也可选取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以及外国人士介绍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文章。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材建设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在对外交流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 通过第二课堂增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能力
  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第一课堂,其讲授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然而第二课堂由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可根据学生兴趣制定展示内容和活动形式。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寓教于乐,深受学生欢迎。例如用外语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答题、组织学生参加用外语朗诵汉语诗歌比赛、参与历史话剧编写等等。第二课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时空开放,学习过程实践性强的优势,,与第一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主体相统一,两者相互补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 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Bennett(1999)提出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分为 两个阶段:一、民族中心主义阶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否认(Dential)――防范(Defense)――弱化(Minimization);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The Ethnorelative Stage):接受(Acceptance)――调试(Adaptation)――融合(Integration)。
  面临异域文化,学习者首先会经历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否认存在文化差异、进而选择逃避或抵制文化差异、最后弱化文化差异。到了第二阶段,学习者逐渐认可文化差异的存在、进而调整适应文化差异、灵活应对文化差异,最终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泰然处之站稳脚跟。外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从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到民族相对主义阶段的过程,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如若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习者就不会经历跨文化敏感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落到实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理论灌输,形式过于刻板,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微观价值出发,采取隐性的渗透教育,寓教于乐,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道理寓于问题、把学习变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花精力寻找问题的答案。
  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辨识度和认同感。有效利用现行教材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西方文明。通过对比,学生可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客观的观察能力,进而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做到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2007.
  [2]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
  [3]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2015.
  [4]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2015.
  [责任编辑:田吉捷]

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线服务

 


  本文关键词: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41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7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