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1:07
本文关键词: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同属古老的表意文字体系,将甲骨文和东巴文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两种文字本身的研究,而且对于探讨文字起源、构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丰富和发展比较文字学,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象形乃六书之首、文字之本。学界对象形这一概念历来都有争议,却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以比较文字学理论为指导,选取商代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象形字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在广泛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种古文字象形字进行了量化分析、深入描写和穷尽性分类,将两种文字象形字从象形风格、变形手法等不同角度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的缘起、价值、研究材料、指导思想和方法;介绍两种文字象形字各自的研究概况以及比较研究的情况,发现对两种文字象形字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 在第二章中,我们对象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象形和图画的关系进行了区分。根据象形结构、象形程度的不同,将两种文字象形字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并与指事、会意进行辨别。 在第三章中,我们以第二章对象形的界定和分类为基础,依据象形字的结构类别,对两种文字的象形字进行了量化统计、分类描写和特点分析,然后归纳出两种文字象形的异同。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两种象形字展开了比较研究。东巴文象形字的变体象形手法要多于甲骨文象形字;东巴文象形字的正字与异体字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而甲骨文象形字的正字与异体字的对应关系则比较简单;东巴文象形字与所写词的语音、语义对应关系存在多种情况,这就为东巴文象形字记录语言带来了困难,而甲骨文象形字与语音、语义的对应关系则比较稳定,因此,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了。最后,从两种文字象形字所反映的意义类别入手,比较二者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方面的异同,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是结论和启示,我们从历时关系和共时平面两个角度总结了两种文字象形字的异同。从历时关系上说,无论从象形程度、象形手法上来说,还是从象形字正字与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象形字与所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东巴文象形字都保留了较为浓厚的图画意味,比甲骨文象形字要更为原始。 从共时平面来看,东巴文象形字以写实手法为主,甲骨文象形字以写意手法为主,这是二者的最大不同,究其根源,可能与两种文字象形字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有关。相同之处是则是二者内部都蕴含着一种“二次约定”的生成模式,即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继承和模仿关系。
【关键词】:甲骨文 东巴文 象形字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25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缘起12-14
- 1.2 研究概况14-19
- 1.2.1 纳西东巴文研究概况14-17
- 1.2.2 甲骨文象形字研究概况17
- 1.2.3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概况17-19
- 第二章 象形字的界定及其分类19-31
- 2.1 象形字的界定19-22
- 2.1.1 象形概念的一般界定19-20
- 2.1.2 象形与图画的不同20
- 2.1.3 我们的界定20-22
- 2.2 象形字的分类22-28
- 2.2.1 象形字分类研究概况22-24
- 2.2.2 独体象形24-25
- 2.2.3 合体象形25-28
- 2.3 象形、指事、会意的辨别28-31
- 第三章 象形字的确定和量化分析31-41
- 3.1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确定31-32
- 3.1.1 甲骨文象形字的确定31
- 3.1.2 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确定31-32
- 3.2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结构类别统计32-34
- 3.3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34-41
- 3.3.1 特点34-41
- 第四章 比较研究41-60
- 4.1 变体象形手法的比较41-46
- 4.1.1 一般事物的变体象形41-42
- 4.1.2 关于“涂黑”问题的再讨论42-43
- 4.1.3 人的形体变化43-45
- 4.1.4 变体象形字的特点分析45-46
- 4.2 正字与异体字关系的比较46-51
- 4.2.1 纳西东巴文象形字中异体字与正字关系的研究46-48
- 4.2.2 甲骨文象形字中正字与异体字关系的研究48-51
- 4.3 象形字与所写词关系的比较51-55
- 4.3.1 象形字与所写词性的比较51-52
- 4.3.2 与所表音节关系的比较52-53
- 4.3.3 字形和词义的关系53-55
- 4.4 文化意义的比较55-60
- 4.4.1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意义类别的特点56-58
- 4.4.2 特点产生的原因58-60
-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60-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66
- 附录一 甲骨文象形字表66-79
- 附录二 纳西东巴文象形字表79-10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娟;张积家;谢书书;袁爱玲;;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文娟;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侯霞;甲骨文与玛雅文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马正腾;甲骨文异体字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6 景洪军;甲骨文象形字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7 鲁方冰;表意字构形的象似性论析[D];辽宁大学;2012年
8 郭佳丽;纳西东巴文人体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