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20:19

  本文关键词: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涵盖的范围很广,有聊天室语言、BBS灌水语言、网络文学作品语言、网络技术用语、网络广告语言等等。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常指聊天室和BBS)中的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为鲜活、变动性最大、最具网络特色的部分,所以本文仅截取这部分语料——网络新词语(仅限汉语语境下)作为研究重点,拟作解析。 本文共分四部分来阐述网络新词语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价值、概念界定、词汇构成、总体特征和深层机制,以及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 《引言》主要介绍网络新词语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网络新词语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网络新词语的词汇构成》,按照网络新词语所依附的外在形式,将其分为四大类:以汉字形式载现的网络术语、字母词、数字谐音词、身势情态语符号。并分四小节专题详细论述各种类型的网络新词语的含义和来源。 第二章《网络新词语的总体特征及其探层机制》,论述了网络新词语多种语码混杂使用、科技行业语色彩浓厚、具有鲜活性与个性化的总体特征,并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学视角出发,从文化角度、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承载工具等角度分析了网络新词语总体特征产生的深层机制。 第三章《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对网络新词语的使用现状予以总结,并指出目前网络新词语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品位不高、粗俗化,错别字泛滥,语言浪费现象,有意搞语言文字游戏而造成的语言理解障碍,有意突破语法常规而任意添加、组合词、句成分而造成的语法混乱。在对以往的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进行整体梳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冷静观察、宽容对待、客观评价、积极引 导、科学预测”的网络新词语规范原则,并针对网络新词语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提 出了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本文的突破点在于在阐述网络新词语词汇构成的时候,能兼顾共时与历时, 广度与深度。在掌握大量活的语料的基础土将其分类,类别涵盖面之广,分类的 细致入微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视角,在分析网络新词语词 汇构成的同时,更侧重深入地分析了其特点及生成机制,并分别从文花角度、语 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承载工具角度予以理论层面的解析,并对网络语言的 规范提出了有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136
【目录】:
  • 引言11-16
  • 第一章 网络新词语的词汇构成16-47
  • 第一节 以汉字形式载现的网络术语16-34
  • 一、 新造词语16-28
  • 二、 旧词新用28-34
  • 第二节 字母词34-38
  • 一、 英文单词形式34
  • 二、 汉语拼音形式34-35
  • 三、 英文缩略语:35-36
  • 四、 汉语拼音缩略语36-37
  • 五、 混合形式37-38
  • 第三节 数字谐音词38-41
  • 第四节 身势情态语符号41-47
  • 一、 键盘符号42-44
  • 二、 “克里奥尔图示”44-45
  • 三、 键盘符号的非定型模式45-47
  • 第二章 网络新词语的总体特征及其深层机制47-63
  • 一、 网络新词语的总体特征47-53
  • (一) 多种语码混杂使用47-49
  • (二) 科技行业语色彩49
  • (三) 鲜活性、个性化49-53
  • 二、 网络新词语总体特征的深层机制53-63
  • (一) 从文化角度考察,反映了两种文化接触、渗透带来的语言上的嬗变。53-55
  • (二) 从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考察,反映了语言与社会结构的共变。55-60
  • (三) 从承载工具角度考察,“语言工具的变化会造成语言方式的变化。”网络媒体的特殊性在交际中对网络新词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影响。60-62
  • (四) 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来考察,排除语言信息中的冗余信息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62-63
  • 第三章 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63-72
  • 一、 网络新词语的使用现状63-66
  • (一) 品位不高,粗俗化64
  • (二) 错别字泛滥64-65
  • (三) 语言浪费现象65
  • (四) 有意搞语言文字游戏而造成的语言理解障碍65
  • (五) 有意突破语法常规而任意添加、组合词、句成分,造成语法混乱65-66
  • 二、 如何对待网络新词语66-72
  • (一) 对于“含草(操)量”极高的脏话、粗话等不文明的语言现象,应该采用“纯洁”的原则,一律摒弃69
  • (二) 对于错别字现象,应酌情对待69-70
  • (三) 对于“一实多名”的语言浪费现象以及一些突破语法常规的语言现象,我们主张不急于为其“定性”,甚至“一棍子打死”70-71
  • (四) 对于“数字密码”带来的交际障碍,靠语言的自发性规范就可以解决。71-72
  • 后记72-74
  • 参考文献74-77
  • 参考著作74
  • 参考论文74-7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立新;;网络语言及其交际规范辨析[J];飞天;2011年24期

2 李嘉琪;;1998年来现代汉语部分词汇在网络中的变形现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清;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陈丽;近五年(2006-2010)网络新词语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陈瑾;新时期汉语语境下的英语外来词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4 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付妮妮;汉语拼音字母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龙杰;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卓君;汉语新义词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李丽;世纪之交新词新语的社区文化透视[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盛启东;基于Web的新词语发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赵佳;电视新闻节目中新词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语境下的网络新词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416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