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康巴作家群”小说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康巴作家群”小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康巴作家群” 康巴文化 小说创作 民族文化情怀
【摘要】:“康巴作家群”小说,实属生活于康巴藏地的作家们对汉藏文化交叉与重叠地带的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神圣与世俗的多重视角呈现,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一股强劲洪流。因其与传统文化赓续扬弃的关系,不仅受到了域外观念和表现技巧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汉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故有别于传统藏族文学,同时也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在不断借鉴、移植与挪用中,“康巴作家群”小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向度。“康巴作家群”小说创作暗合了藏族文学发展的现实境遇,其结果必然带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式的改变。但从其研究情形视之,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现象,即小说研究与评论未能跟进创作的迅猛之势。虽既有研究成果不乏令人叹之之作,但寥寥数篇难以涵盖庞大的作品集,加以评论者的模式化套用,导致了研究主体狭义化与碎片化。因此,在现有知识背景下,从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叙事学等视角,对“康巴作家群”小说创作进行宏观深度描述,在当代语境及文学旨趣、整体创作特征、“当代性”追求与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策略。首先,本文认为“康巴作家群”由于受到了外来文化、时代环境和自身文学习性的影响,在追寻与皈依日益消散的族群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旨趣——即扎根传统的共性认识和面对现实的个性追求。其次,“康巴作家群”小说呈现的主要特征在于对藏族民间因素的充分绽放之余,实现小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景观的执着描写、对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的运用、对宗教与世俗关系的建构、对战争的书写及人性的关怀。再者,“康巴作家群”在追溯民族历史、书写民族记忆的过程中,确立了当下的民族立场和价值取向,注重对历史浮沉中个体命运的思考,具有“当代性”追求特征。这种“当代性”体现在对女性意识的彰显、对传统民族意识的整合与重塑以及对民族生存和“中心—边缘”的拷量。最后,由于“康巴作家群”小说创作受到了多重意识与文化的影响,故在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的接轨上显得生硬和唐突。同时,中长篇巨制,虽然使得作品可读性很强,但小说行文显得松散、拖沓;大量辞藻叠加使用、情节恣意书写的现象,使内容显得极为繁琐。
【关键词】:“康巴作家群” 康巴文化 小说创作 民族文化情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5
- 第一节“康巴作家群”的界定7-8
- 第二节“康巴作家群”小说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8-15
- 一、整体研究8-10
- 二、个体研究10-15
- 第一章“康巴作家群”当代出场的时代语境和文学旨趣15-22
- 第一节 时代语境:追寻和皈依15-18
- 第二节 文学旨趣:共性和个性18-22
- 第二章“康巴作家群”小说的整体观照22-51
- 第一节 传统文化景观的文学性表述22-28
- 一、自然景观的“全景式”呈现23-25
- 二、人文景观的艺术化表达25-28
- 第二节 历史叙事与民间叙事28-35
- 一、“多声部”与“史诗化”的历史叙事28-31
- 二、民间叙事的现代演述31-35
- 第三节 宗教与世俗的互动互置35-38
- 第四节 战争书写与人性关怀38-51
- 一、对战争仇杀及血性的书写38-42
- 二、文化心理与人性关怀42-51
- 第三章“康巴作家群”小说的“当代性”追求51-65
- 第一节 独立与坚守:觉醒的女性意识51-55
- 第二节 重塑与整合:传统的民族意识55-58
- 第三节 融汇与碰撞:文化取向与民族性生存58-61
- 第四节 边缘与中心:边缘化焦虑与民族国家认同61-65
- 第四章“康巴作家群”小说的多维反思65-71
- 第一节 行文叙事的松散与累赘65-68
- 第二节 文化转型的缓慢与艰难68-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76-77
- 后记77-79
- 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湖州80后女作家群异军突起[J];观察与思考;2008年17期
2 赵爱华;;煤矿作家群现象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高有鹏;;河南大学作家群:从一片森林到又一片森林[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3期
4 王晓玉;;简论二十年代女作家群[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4期
5 周忠厚;;试论北京作家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6 容本镇;相思湖作家群现象溯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7 覃伊平;相思湖作家群现象透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任动;;“周口作家群”:一个亮丽的特色文化品牌[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徐超;;“80后”作家群调查[J];神州;2010年01期
10 ;乌江作家群与中文系教师队伍建设[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卓宁;;原生与容异的多重建构——“桂西北作家群”人文精神探奥[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胡景敏;;巴金与新时期“随想作家群”[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王京州;;燕赵作家群文集整理与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4 张泉;;21世纪研究民国时期北京文化人的意义——以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中的张我军为中心[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5 杨爱国;;从《水浒传》到当代兴化作家群——对兴化地区文学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纸;进一步理清独秀作家群谱系[N];南宁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杨力叶 通讯员 赵晋凯;独秀作家群研讨会在桂林举行[N];桂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杨力叶;独秀作家群:卓然独立于斯为秀[N];桂林日报;2010年
4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川鄂;社会转型与区域作家群的当下价值[N];光明日报;2013年
5 谭庆虎;关于鹤峰作家群的几点思考[N];恩施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军;湖北女作家群创作势头强劲[N];文艺报;2010年
7 商报记者 李鲆;中国作家馆首创主宾省 河南作家群亮相国际舞台[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8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雷达;地域作家群研究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3年
9 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李易衡;专家研讨“周口作家群”现象[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钱丽花;“康巴作家群”: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N];中国民族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鲁军;北宋新党作家群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米尔瓦那木·依布拉音;库尔勒女作家群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3 叩颖;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区域型小说作家群的生成[D];兰州大学;2016年
4 李阳阳;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倩;新时期“康巴作家群”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施新佳;论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群的文化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武兆;论女高师作家群[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菲;新世纪宁夏青年作家群创作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彭文海;继承与探索:湘西青年作家群创作考察[D];吉首大学;2014年
10 高冬琳;鲁南文化与当代枣庄作家群[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5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1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