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文学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2:00
本文关键词:微博中的文学传播研究
【摘要】: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文学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微博作为电子传播时代最新的媒介之一,使文学传播呈现出比以往媒介时期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状态,但新媒介技术本身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不少问题。本文以微博中的文学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文献和搜集微博中文学传播例子的方法,分析微博中文学传播的现状、特点和功能,探讨微博中文学传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指出了该论题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分析了有关文学传播、媒介与文学传播、微博与文学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微博中文学传播的现状。文章首先梳理了文学传播的定义,再结合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具体情况将微博中的文学传播分为传统文学作品的微博推介、文学批评与讨论的微博开展、“微博文学”的传播三类。在长期关注作家、学者、文学编辑、文学爱好者等文学传播者的微博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文学传播者们是如何在微博中进行文学传播的。第三章,微博中文学传播的特点。本章在阅读大量有关口头媒介时期、文字媒介时期、印刷媒介时期、广播和电视媒介时期、网络媒介时期文学传播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指出了微博中的文学传播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即时互动性、碎片化、非线性的特点。第四章,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功能。本章以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具体情况,将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功能总结为: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第五章,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发展。首先,文章指出微博中的文学传播存在滥用多媒体、戏谑文人文本、文学批评充斥着谩骂、抄袭以及浅阅读加剧五方面问题。接着,提出了解决微博中文学传播问题的建议。本文主张应在坚持人文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基础上,依靠每一个文学传播者的自律、专业文学传播者的引导以及微博平台的支持,来应对微博中文学传播出现的问题。文章的最后对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博 文学传播 现状 特点 功能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0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10-11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第四节 对微博的认识13-15
- 第二章 微博中文学传播的现状15-24
- 第一节 传统文学作品的微博推介16-19
- 第二节 文学批评和讨论在微博开展19-21
- 第三节 新的文学样式——“微博文学”的传播21-24
- 第三章 微博中文学传播的特点24-30
- 第一节 人人参与式的自由传播25-26
- 第二节 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传播26-28
- 第三节 碎片化的非线性传播28-30
- 第四章 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功能30-42
- 第一节 审美功能31-32
- 一、多媒体叙事,丰富了受众的审美感受31-32
- 二、多终端传播,使文学审美融入日常生活32
- 第二节 教育功能32-35
- 一、推荐文学名句,传递真善美32-34
- 二、推介文学名著,促进经典阅读34-35
- 第三节 经济功能35-38
- 一、线上的微博营销36
- 二、线下的文学传播活动36-38
- 第四节 一般社会功能38-42
- 一、促进人际交往38-39
- 二、提供娱乐39-42
- 第五章 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发展42-51
- 第一节 微博中文学传播的现存问题42-48
- 一、滥用多媒体42-44
- 二、戏谑文人和文本44-46
- 三、文学讨论充斥着谩骂46
- 四、抄袭现象时有发生46-47
- 五、浅阅读加剧47-48
- 第二节 微博中文学传播现存问题的解决48-50
- 一、文学传播者的自律48-49
- 二、作家学者和文学编辑们的引导49
- 三、微博平台的支持49-50
- 第三节 微博中文学传播的发展趋势50-51
- 一、原创文学作品会越来越多50
- 二、关于文学的学术讨论会增多50-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2 刘月新;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施雨;;论新媒体与文学形态的变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韩建续;泛文学视阈中的微博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韩志荣;论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1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8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