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林语堂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摘要】:林语堂在其小说《京华烟云》序中谈到过写人物成长的意图,这样一种意旨也为某些出版方所关注。成长小说与研究源于西方,但并不代表中国缺失成长小说创作。与西方的以及中国其他作家的成长书写相比,林语堂小说的成长主题不同之处在于他写的是人物的“再成长”,他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儿童或青少年如何去其无知然后顺利的进入成人社会。相反,他笔下的成长主人公成长的起点阶段在于青年,并且是在一般意义上“成熟”了的青年。在他们成长为一位“文明人”之后怎么冲出社会文明的束缚去发现、成为真正的自我,为了不让醒觉后的自我无路可走、能安然自若的生存于尘世,林语堂让成长主人公进入的第二个境界是“即世的超越”,即进入精神的自由之境,身在此岸世界精神却能到达彼岸世界。无论是哪个层次,成长主人公的性格、精神都属于巴赫金所说的“变数”之内,但是其“变”的要义却是与众不同的。全文共分为三章,分别为林语堂小说成长主题书写缘由、成长内涵以及成长主题特点。第一章从作者创作的主体性意图出发,对林语堂书写成长的缘由进行了探寻与论证。林语堂书写成长是出于对理想人格的寻求。理想人格的特质对人物的成长具有牵引作用。同时,理想人格所拥有的特质会让他们在这个尘世获得幸福与快乐,所以从根本上说,书写成长还是出于对现世人之生存的关注。第二章在林语堂成长书写缘由的基础上对林语堂小说中的成长内涵进行了论述。出于这两个因缘,林语堂让其笔下的人物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这也是成长内涵的重要揭示。这些“活动”表现为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透过社会文化的重围找寻并成为真正的自我。为了使这个自我得以安然存在于世,又如何进入精神的自由之境。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讨林语堂成长书写的不同之处。把林语堂的成长书写置于现代文学这个大的背景下,分别以沈从文的成长书写与左翼文学中的成长书写作比照,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林语堂笔下的成长主人公是受自然与尘世智慧的双重滋养,在双重引路人的指引下实现成长。对于成长的书写,林语堂始终是围绕个人自我进行的,这个个人自我既指普通的个体生命,同时又有作者自我生命体验在其中,这与继承民族国家性的左翼文学中的成长书写大为不同。从其对理想人格的追寻来看,成长主题的书写中还渗入了其所追求的理想文化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杰鹦;潘勤奋;应梅芳;;成长之歌——论《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成长主题[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罗杰鹦;潘勤奋;应梅芳;;成长之歌:论《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成长主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宋丽娜;杨虹;;浅析80年代后文学现象中的成长主题[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吴其南;走向澄明──新时期少儿文学中的成长主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欧阳志刚;;永恒的成长主题[J];中国儿童文化;2005年00期
6 王亦萌;;论《小城畸人》的成长主题[J];青年文学家;2013年06期
7 王发展;;透视我国80后作家笔下的成长主题[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8期
8 穆重怀;姚韫;;当代俄罗斯电影中的成长主题[J];电影文学;2010年21期
9 高虹;;新时期少年小说成长主题的思维蜕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李雅琴;;人性的挣扎——《追风筝的人》的成长主题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海洋;;奇幻小说《坟场之书》之成长主题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简平;缅怀战火纷飞的岁月[N];文艺报;2014年
2 华泰证券研究所 陈慧琴;经济转型概念崛起 五大成长主题轮动[N];上海证券报;2013年
3 北京总队六支队党委;推动“三互”活动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武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陈昂;像“兄弟”一样置身环保[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伟;美国南方文化视阈下的《杀死一只百舌鸟》成长主题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朱思;《黑鸟水塘的女巫》的成长主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3 郑静;校园青春剧如何表现成长主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于娟;从困惑到成熟—《老谋深算》的成长主题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林;林语堂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玲;“7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成长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婷;《我的安东妮娅》的成长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夏静林;论《公主学院》中的成长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金伟;80后文学成长主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阳;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成长主题[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2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9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