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

发布时间:2016-09-24 18:14

  本文关键词: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

-------------------------------------------------------------------------------------------

学理论”的立场。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梁实秋的不满是  在于“梁先生首先以为无产者文学理论的错误,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  ,这与他“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的观点是相对立的。(注: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第203页。)  如此来看30年代文学论争中的评价标准,其相对性、不确定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常常表现为因时而异和因人而异。所谓因时而异,主要是指人们评  价事情对与错的标准常常是按形势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样的事情,在不同时间里,  有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例如,1933年9月,施蛰存应《大晚报》的编辑之约,向文学  青年推荐《庄子》与《文选》,“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这一举动被鲁迅、茅盾、曹  聚仁等作家指责为是守旧行为。对此批评,施蛰存曾认识到:“因为当局者正在运动这  反动潮流,故对于我在这时候介绍这两本书表示不满,这意见我是诚心接受的。”(注  :施蛰存:《<庄子>与<文选>》,《申报·自由谈》1934年10月8日。)但当1935年郑振  铎将《庄子》与《颜氏家训》列为《世界文库·中国之部》的书目时,施蛰存又发表了  《“不得不读”的<庄子>与<颜氏家训>》一文,大发牢骚。施蛰存的牢骚包含了他自认  为的委曲,但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同样的问题因其提出的时机的不同,可能会带来  效果上的本质性差异。因时而异的评价标准,其根源在于那样一个政治形势多变的时代  环境。  所谓论争中评价标准的因人而异,则主要是指,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因不同人的提出  ,所得的评价也会不同。例如,有关文学写什么的问题,梁实秋发表于1928年的《文学  与革命》一文中说道:“在革命的时代不见得人人都有革命经验(精神方面的生活也是  经验),我们决不能强制没有革命经验的人写‘革命文学’。”(注:梁实秋:《文学与  革命》,《新月》第1卷第4号(1928年6月)。)几年以后,苏汶在《“第三种人”的出路  ——论作家的不自由并答复易嘉先生》一文中说道:“武器的文学虽然是现在最需要的  东西,但如担当不起的话,那便可以担任次要的工作。”“只要作者是表现了社会的真  实,没有粉饰的真实,那便即使毫无煽动的意义也都决不会是对于新兴阶级的发展有害  的,它必然地呈现了旧社会的矛盾的状态,而且必然地暗示了解决这矛盾的出路在于旧  社会的毁灭,因为这才是唯一的真实。”①这两段话就其基本观点而言,有合理的方面  。同样的意思,鲁迅也曾在多处谈到过。鲁迅曾说过:作家创作,“能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必趋时。”鲁迅肯定了那种与其去写自己不熟悉的、缺少情感体验的“大时代潮流  冲击圈”内的生活,“把一些虚构的人物使其翻一个身就革起命来”,还不如就写自己  所“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的生活,揭示小资产阶级青年“在现时代所显现和潜伏  的一般弱点”的创作选择。②鲁迅认为,应该看各个作家的具体条件,作家“倘不在什  么旋涡中,那么,只表现些所见的平常的社会状态也好”。③鲁迅的这些观点与上述梁  实秋、苏汶的观点有相似处,当然,鲁迅说得比他们更深刻、更透彻。鲁迅的这些见解  ,并未遭到任何非议,相反,却得到了许多左翼作家的首肯与认同。相比之下,梁实秋  、苏汶在表述上述观点时,非但未得到左翼作家的肯定,反而被一些左翼作家指认其动  机是反对革命文学、反对文学作为无产阶级的工具等等。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之所  以会出现,关键还在于论争中的人们,在评判一些具体文学观点时,其关注的重心常常  不是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更受重视的是说话人整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文化立场。  这里,我们通过分析30年代重要文学论争中各方的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尤其是成为某  种惯性的政治化思维,以及这些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和以什么方式,最终支配着文学论  争的过程与结果,由此不仅突现了30年代文学论争的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特征,而且多  少找到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屯右阝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本世纪许多史学名家,从个体看,他们有的注重宏观阐发,以纵揽大局取胜;有的则专擅实证,以具体而微见长。或激越,或苛刻,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与“专”等不同的学术风格。从学术史回顾角度,第一个问题比较重大,关系到百年史学的评估;后一问题,见仁见智,只能共存共容,我看不必求同。&n

 


  本文关键词: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2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4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