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红高粱》的跨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03:03

  本文关键词:《红高粱》的跨文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高粱 跨文本 叙事策略 语言修辞


【摘要】:继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掀起的“红高粱热”后,高密东北乡的“高粱”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的开播又一次“红”遍了全国。该剧的原著小说《红高粱家族》在线上线下各大书店相继脱销,而且脱胎于“同源小说”的老电影《红高粱》在电视剧热播期间也掀起复看热潮。随着“红高粱热”的持续升温,关于剧集与小说原著以及电影版本之间“似”与“不似”的话题更是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基于《红高粱》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三个文本之间“似”与“不似”的跨文本研究,对于加深各文本内涵的了解、探寻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规律以及辩证看待影视改编与原著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绪论)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由于文本主题的变化在艺术形式转换后变化最为深层,更是直接影响其他内容以及形式的塑造和表达。所以,在进行跨文本研究时,主题变迁的研究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从作为文本“源头”的《红高粱》小说在历史叙事中对生命力的由衷赞叹,到电影中弱化历史背景中对人的个性张扬的展现,再到为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献礼的电视剧文本中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主题变迁的与文本的艺术形式转换及其产生时的历史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章)主题呈现的成功与否,依托的是文本里的故事,而故事优劣的关键却是故事中的角色塑造是否成功。囿于不同文本的艺术规律以及文本容量的差异,文本中人物的塑造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笔者首先分析主要角色戴凤莲、余占鳌、刘罗汉三人在改编为影视文本后的人物塑造与小说中人物原型之间的承续和变异及其原因;然后从影视文本中的一些“新生角色”入手,探其“存在价值”。(第二章)文学作品及其改编成的影视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其主题的诉求,从而实现文本内容的表达。但艺术鉴赏活动的顺利达成,除了内容自身“给力”外,还要讲求表达技巧,即通过怎样的形式来实现人物的塑造,从而彰显所要表述的主题。因此,笔者从叙事学的视角来对比《红高粱》的电影和电视文本与其原著之间由复杂到简单的叙事策略,从修辞学的角度探寻文本间由含蓄到直观的修辞嬗变,探寻《红高粱》各文本间的艺术流变规律,为文学与影视在互动中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三、四章)尽管不同形式的《红高粱》文本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差异背后的成因又是及其多样和复杂的。但毫无疑问的是《红高粱》小说、电影、电视剧文本都是其特定的时代文化的产物,也都无一例外的表现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而且各文本之间取得了互为增益的传播效果,并成为各自艺术领域的瑰宝。在以后的影视改编之路上,只要拿捏好艺术表达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平衡点,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红高粱”似的互文性优秀作品,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成为民族艺术之林中旗帜鲜明的“招牌”。(结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I207.42


本文编号:1257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257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c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