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7 21:54
  在当代最具实力的小说家中,余华以其持久的、杰出的创作才华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小说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先锋探索姿态和先锋精神,更为作家带来了广泛的争议和实至名归的声誉。一般读者着迷于余华小说所描绘的令人震惊的残酷的世界及其主人公的离奇命运,批评界则多关注余华小说的题材特征、主题、语言、叙事策略,以及前后期小说整体风格的转型,等等。毫无疑问,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余华的小说探索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都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他的先锋小说诸如《现实一种》、《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等,到中后期转型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再到沉寂近十年而“熬出来”的《兄弟》,余华的作品都倍受青睐。今天,研究余华的著述已可谓汗牛充栋。 与其独特的文学观念相联系,余华小说中的世界似乎总是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疏离的关系,至少说是若即若离。他的小说题材曾经一度集中于关于暴力、血腥、死亡和性的故事,显得非常冷酷而另类。透过这些题材,人们大致可以揣度得到作家对于世界的理解,这些理解在不同的批评文本中被阐释为各式各样的文学主题,诸如时间、死亡、存在、人伦等主题。余华小说主题的多元阐释,已成为批评家评估余华小说成就的潜在标准之一,同时也反映出余华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基于批评界对余华小说主题研究的非系统状况,本论文打算从较高的哲学和伦理学层面,对余华的小说主题做一次整体上的分析和归纳。在我看来,余华全部的小说创作主题,,可以从生命哲学、存在哲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和概括。其中,生命哲学主要涉及到余华对生命、死亡和生死关系的思考,存在哲学主要涉及到余华对苦难的叙述和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伦理哲学则主要集中在余华对人性善恶的观察与判断。生死、存在、善恶三大主题相互交织,贯穿了余华一生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当代小说家观察人生、批判世界的眼光,以及不断自省的人文情怀和价值担当。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生命与死亡主题
    第一节 命如桃花:血腥与暴力
    第二节 死亡
    第三节 生与死的辩证
第二章 存在主题
    第一节 存在的荒谬
    第二节 苦难体验与苦难叙事
    第三节 虚无
第三章 善恶主题
    第一节 恶之花
    第二节 人性的余晖
    第三节 善恶之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华;李哲峰;;余华访谈录[J];博览群书;1997年02期

2 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1984—1988)[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3 王彬彬;余华的疯言疯语[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4期

4 谢有顺;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2期

5 陈少华;写作之途的变迁──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7 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8 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策略与审美逻辑[J];文艺研究;1991年05期

9 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0年01期

10 耿传明;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3期



本文编号:1391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91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