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型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论吴亮的《朝霞》
本文关键词:可感型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论吴亮的《朝霞》 出处:《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李洱 小说情节 文学批评家 格非 叙事线索 力比多 全知视角 革命话语 小说叙事 神秘性
【摘要】:正思绪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吴亮一直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见称于中国文坛;2016年初问世的长篇小说《朝霞》,则分明是他过于迟到的小说处女作。《朝霞》甫一落地,便被眼尖的李洱眼尖地认作"可感"(而非"可视")之作:"可感"不来自《朝霞》中诸色人等的外部行动(行动才是"可视"的),只能出自于诸色人等的内心思绪。(1)被李洱有意隐藏起来的潜台词,在格非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朝
[Abstract]:Since the early 1980s, Wu Liang has been known as a literary critic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In early 2016, the novel "Chaoxia", it is clear that he was too late for the novel debut. Li er's eye is acutely recognized as "perceptible" (not "visible"): "sens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external actions of the colourful people in "Chaoxia" (action is "visible"). The hidden subtext of Li er, which can only come from the inner thoughts of people of various colors and others, has been well confirmed by Ge Fei: [the DPRK]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思绪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吴亮一直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见称于中国文坛;2016年初问世的长篇小说《朝霞》,则分明是他过于迟到的小说处女作。《朝霞》甫一落地,便被眼尖的李洱眼尖地认作“可感”(而非“可视”)之作:“可感”不来自《朝霞》中诸色人等的外部行动(行动才是“可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敬文东;对几种常见病的时间分析——兼说写作[J];天涯;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敬文东;;可感型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神秘性——论吴亮的《朝霞》[J];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战军;转换中的李洱[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4期
2 ;李洱作品目录[J];小说评论;2006年04期
3 王瑛;;他者叙事——论李洱小说中的叙述者[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4 戴瑶琴;;从“悬浮”到“落地”——李洱的个人言说[J];文化学刊;2012年06期
5 张楠;;李洱小说里诗性的细节[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S2期
6 张楠;;谈李洱小说中互文的精准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21世纪鼎均双年文学奖授奖辞——李洱[J];作家;2003年03期
8 敬文东;记忆与虚构——李洱论[J];小说评论;2002年02期
9 王宏图;行走的影子及其他──李洱《花腔》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3期
10 敬文东;历史以及历史的花腔化——论李洱的《花腔》[J];小说评论;200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易森(吉林市北华大学师范学院);李洱:笑比哭还难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玉梅;李洱:走出去要推一流作家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3 朱四倍 教师;看与不看,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文学[N];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
4 李洱 李静;李洱:让你的表达成为一种公共关怀[N];北京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俞小石;李洱《花腔》获得好评[N];文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英 实习生 李邑兰;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喜欢我[N];南方周末;2008年
7 北乔;《花腔》中的花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8 ;李洱 探究知识分子心灵困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周毅;李洱长篇小说《花腔》引起关注[N];文汇报;2002年
10 汪政;《花腔》:李洱的历史诗学[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部;失落的境地与不弃的言说[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慧;李洱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3 董勇;李洱小说叙事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王芳;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精神悖谬[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素俊;多变的题材,,不变的追求[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杨慧茹;折翼天使的眼泪与悲歌[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宗培玉;站在地狱的屋顶上凝望花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瑛;午后的诗学——论李洱小说的叙述艺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连远;李洱小说的后现代特征[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10 黄听松;知识分子的叙述空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2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9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