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接受视野中的《围城》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学史接受视野中的《围城》问题研究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围城》 钱锺书 文学史接受 文学性 历史化
【摘要】:《围城》的文学史接受,暴露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构的内在冲突。20世纪40年代,由于文本异质性,《围城》在无处安放中销声匿迹;新时期《围城》重版,呈现了现代文学重构传统、改写当代文学经典标准的运行轨迹;20世纪90年代,《围城》既是专业智者的"心像",也是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想象的"实验品",更是当代文学质疑现代文学规范的争议之作。然而,《围城》对"学者小说"的类型开拓,对理性精神的推崇,链接东西方文化的现代想象,对意识形态的反讽,依然未成为文学史建构的重点。只有坚持"文学性"与"历史化"双重标准,中国现当代文学才能包容异质元素,真正演进为成熟的文学史形态。
[Abstract]:< > accept sie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s exposed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ternal conflicts in the.20 century in 40s,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text, < > no place in the siege in the new period disappeared; < siege > republication, showing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rewriting the trajectory standard; 1990s. < > is the professional siege "heart like", and consumerism and post modern thought "experiment", is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questioning the modern literary norms of controversy. However, < siege > on the "scholar novel" type of open, worship of the rational spirit of modern western culture, imagine the link the ideology of irony, still did not become the focus of literary history.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double standards, China now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ntain heterogeneous elements, real evolution into a mature form of literary history.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间隙性生成”,也是新时期“重写文学史”的代表性案例。《围城》还是20世纪90年代话语转型的“心理桥梁”,树立了大众消费的新期待视野。然而,《围城》又是“尴尬之书”。它暴露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构的内在冲突。它曾是现代文学的“异端”与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光廉;;中国现代文学是最佳学科名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3 段晋丽;;价值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以《围城》英译本为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10期
4 高波;;《围城》版本探疑[J];科技风;2009年21期
5 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文艺研究;2008年08期
6 程光炜;;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与分歧反思[J];文艺研究;2007年05期
7 阎浩岗;关于《围城》的文学史地位[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胡慧翼;近20年的对钱钟书的三次接受高潮及其嬗变[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胡慧翼;近20年大陆“钱钟书热”的文化剖析[J];学术探索;2003年10期
10 李杨;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从“当代文学”的“说法”谈起[J];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涛;;以古典文论回应现实[N];文艺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伟;;文学史接受视野中的《围城》问题研究[J];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2 乔启;;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6年30期
3 任南南;;转型语境与人性话语:新时期初期的沈从文重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4 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判定问题[J];扬子江评论;2016年04期
5 王华伟;;穹顶之下看文学批评中的“雾霾”[J];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6 吴晶晶;;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关系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6年17期
7 高春芳;;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读天下;2016年09期
8 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时间起点争议问题考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9 李文英;;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J];中州学刊;2015年08期
10 金星;杨洪承;;发现、阐释与重估——评李宗刚《中国当代文学史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家炎;;让文学史真正成为文学自身的历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9期
2 温儒敏;;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吕俊;;对翻译批评标准的价值学思考[J];上海翻译;2007年01期
4 郜元宝;;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对近期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期
5 南帆;;快与慢,轻与重——读铁凝的《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期
6 吕俊;;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温儒敏;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J];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8 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J];读书;2003年01期
9 林赛水;拯救开放的精神[J];读书;2003年01期
10 董 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紫军;我看《围城》的讽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姚君伟;;她是个人物——说说《围城》中的汪太太[J];名作欣赏;2005年23期
3 张文婧;董霞;;《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5 姚敏敏;;谈谈《围城》中关于生活的哲理性[J];文学教育(中);2013年08期
6 肖晓克;;禁书·盗印·避祸——对《围城》及其作者某些遭遇的几点考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吴俊;《围城》幽默手法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8 宁子;《围城》书名探源[J];文史杂志;1993年06期
9 文兵;;我看《围城》[J];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22期
10 石坚;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8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9 徐姗姗;;《洗澡》语言的修辞艺术探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6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7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邢晓芳;《桃李》:“现代版《围城》”[N];文汇报;2002年
9 双鱼一生;事如春梦了无痕[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晓博;当智慧无法解决生存的困顿[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杨;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何冰冰;《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3 杨丽亚;虚实的交织与转换:《围城》的教育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敏杰;《围城》的语言艺术[D];兰州大学;2007年
6 冀倩;《围城》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与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白晓燕;《围城》及其英译本中隐喻的模因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冯岚;从美学角度谈《围城》的辞格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曾润丽;《围城》与荀子[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贺晚青;《围城》与《小世界》中的现代学者形象之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4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9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