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与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视角去观照
本文关键词:《野草》与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视角去观照 出处:《东吴学术》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体建设 边缘文体 中国文化风习 话语体式 悖论诗学
【摘要】:《野草》堪称中国散文诗的基石,它开创了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散文诗,形成了可以在世界散文诗文学之林中风标独树的经典。要清楚地意识这点,势必转换观察点,从中国文学传统设定的视角来考察,认识鲁迅如何富有成效地开拓散文诗的文体疆域。鲁迅意识到散文诗作为边缘文体,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大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两方面撷取带有中国文化风习的元素,化用进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之中。
[Abstract]:Weed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prose poetry. It creates the prose poem with Chinese style and forms the classic that can mark the unique tree in the world prose literature. It is bound to change the observation poi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to understand how Lu Xun effectively opened up the literary territory of prose poetry. Lu Xun realized that prose poetry is a marginal sty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oetry and prose, the author boldly draws elements with Chinese cultural customs from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prose, and applies them to his own prose poetry creation.
【作者单位】: 中外散文诗学会;
【分类号】:I207.25;I210.4
【正文快照】: 《野草》中的文字,在《语丝》期刊(一九二四——一九二六年)陆续发表的时候,就曾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几乎一如“五四”时期,《阿Q正传》问世时一样。很值得一提的是,《过客》一篇,引发了后来成为他人生伴侣许广平最初的通信,成为改变他生活走向的最早契机。《野草》结集出版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与转型”跨学科高层论坛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姚文放;;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J];河北学刊;2007年05期
3 王月;;“80后”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J];郑州师范教育;2012年02期
4 王守雪;;董仲舒及“天”的哲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J];殷都学刊;2009年03期
5 谢桃坊;论中国文学传统的变异与继承[J];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6 李萃茂;;海外游子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以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毛志成;;文学,谁为它殉身?[J];飞天;1996年10期
8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蓝鲜凤;论《野草》的模糊美[J];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10 文学武;地火依旧在奔突运行——论新时期的《野草》研究(1981-2001)[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田建民;贺莹;;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史承钧;;《野草》的哲学[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4 魏绍馨;戚真赫;;《野草》:无家之家与无路之路——关于《野草》的意象意向[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志清;;《野草》传统:从鲁迅到耿林莽[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傅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焦虑主题[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8 王乾坤;;“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陆建德;中国文学传统缺乏“共同体”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史仲文;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启示[N];文艺报;2014年
3 李跃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以“文化创造”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盖光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多向对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演讲人 钱理群;谈《野草》[N];人民政协报;2014年
6 李希曾;我爱鲁迅先生的《野草》[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孙玉石 本版文字整理:薛连通;孤军奋战者的精神世界[N];文学报;2003年
8 祝勇;灰娃的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周根红;写作的姿态[N];文学报;2013年
10 李清;中国作家何时才能“进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颖异;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登春;“赋魅”与“祛魅”—学术史视域下的大陆与欧美《野草》研究(1950年迄今)[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林尚平;桂林《野草》文学场域下的左翼话语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房璨;《野草》与《红楼梦》主题性意象异同初探[D];延边大学;2016年
4 栾鹏飞;试论《野草》中的戏剧性要素[D];青岛大学;2009年
5 黄婷;论《野草》“梦”的修辞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宏峰;《野草》的佛学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鲍明晖;论《野草》的现代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智远;论鲁迅《野草》的哲学精神[D];湘潭大学;2011年
9 夏相婷;异域养料与《野草》的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陈贺兰;《野草》结构的诗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22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22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