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花境人的文化意蕴解读
本文选题:《聊斋志异》 切入点:花境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花是《聊斋志异》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在小说中时常出现不同的花,异彩纷呈。各具魅力的仙妖狐媚,作者给予她们花一样的美貌和心境,一朵朵美丽的奇花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伴随着精彩的情节引人入胜。借花喻人,情寓花中,借花暗喻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象征,人物的悲喜、命运,也象征着蒲松龄心中的理想世界。作者既是写花这一意象,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以高洁的灵魂和对美的追求,在对花的描写叙述中和对花的生命观照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花境人。通过侧重从"花"的人化入手分析,即从注入蒲松龄情感、心性和理想的花、花境、花人入手,对《聊斋志异》中的花、花境、花人进行探讨解读,以探析《聊斋志异》小说中"花"的价值和蕴意。
[Abstract]:Flow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mages in Liaozhai Zhi Yi. In the novel, there are often different flowers and colorful flowers. The author gives them the same beauty and mood as flowers. A beautiful flower is a beautiful story, accompanied by wonderful plot fascinating. By flower metaphor, in the flower metaphor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character, symbol, characters sad and happy, fate, It also symbolizes the ideal world in Pu Songling's heart. The author is not only writing about the image of flower, but also writing about himself and his ideal of life. By focusing on the humanization of "flowers", that is, starting with the injection of Pu Songling's emotions, heart and ideal flowers, flower borders, flowers and people, the flowers in "Liaozhai Zhi Yi"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Flower in Liaozhai Zhi Yi.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I207.4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广春;;花如其人 人更胜花——以《葛巾》《香玉》《黄英》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5年04期
2 梁艳萍;;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3 曹萌;清初社会思潮与《聊斋志异》所蕴涵的文化传统[J];蒲松龄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悦;立象尽意,,寓意于花[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邹学慧;;《聊斋志异》花境人的文化意蕴解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陈晨;;论《聊斋志异》中的“阴盛阳衰”现象[J];红河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3 刘世华;赖美;;《聊斋志异》中的人文关怀[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年04期
4 王红丽;;探究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女性观的矛盾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0期
5 吴兴兰,李汉举;二○○一年蒲松龄研究综述[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6 廖小华;略论《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及其历史价值[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聊斋志异》,在宗教层面的观照——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2 汪庆元,陈光迪;方评《聊斋志异》评语辑录(续)[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3 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王丽华;论《聊斋志异》中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01年03期
6 吴仕钊;浅论《聊斋志异》的用典[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7 何颖,孔令升;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设计[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田劲松;论《聊斋志异》的婚姻范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李真瑜;《聊斋志异》所写中国古代杂技琐谈[J];蒲松龄研究;2002年01期
10 陈炳熙;论《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立环;;《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解读[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箭;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著名历史学家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N];光明日报;2013年
3 莹莹;马瑞芳校勘并点评《聊斋志异》[N];文艺报;2007年
4 李西宁;《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演讲人 马瑞芳;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N];光明日报;2013年
6 通讯员 查树红 记者 王绍雄;江西婺源发现《〈聊斋志异〉跋》[N];光明日报;2002年
7 马瑞芳;邓小平与《聊斋志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周先慎;蒲松龄的反贪小说[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听《聊斋》专家“谈鬼说狐”[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郑丽虹;写鬼写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5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莉;《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石李锋;《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昶;《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白尕藏;《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欧丽婷;《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春艳;《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景晓;《聊斋志异》中的奇幻现象[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芸;《聊斋志异》评点中的民俗内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宁宁;《聊斋志异》“兄弟分家”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0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57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