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研究文献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89]朱静宇.胡安·鲁尔福“神性之作”的启悟——以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3,05:85-92.
[90]刘志权.平民立场与哥特式“家园之塔”——阎连科小说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3,05:98-107.
[91]林源.《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阎连科[J].当代作家评论,2013,05:113-127.
[92]汤玲.论阎连科小说语言的民间性[J].黑河学刊,2005,04:48-51.
[93]肖百容.死亡:一个独特的全知叙事视角——阎连科小说死亡书写浅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5,03:89-91.
[94]梁鸿.神话、庆典、暴力及其他——阎连科小说美学特征论[J].南方文坛,2005,04:59-65.
[95]陆汉军,韦永恒.寻找与突破:论阎连科《受活》的“絮言体”[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06-108.
[96]刘保亮.论阎连科“耙耧小说”中的河洛女性形象[J].洛阳大学学报,2005,03:22-25.
[97]陈学祖,华丽.宿命与抗争:阎连科《日光流年》中的生命意识[J].柳州师专学报,2005,04:35-39.
[98]李宏,程艳华.耙耧山:炼狱与家园——关于阎连科小说创作母题的阐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87-89.
[99]杨俊国.耙耧山上的鸱枭声——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06:47-50.
[100]余萃.苦难生存中人性深层的探究——论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5:95-96.
[101]肖鹰.真实的可能与狂想的虚假——评阎连科《受活》[J].南方文坛,2005,02:43-46+54.
[102]袁红涛.对权力和欲望的恐惧——关于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的一种解读[J].中州大学学报,2005,01:33-35.
[103]王伟.穿越阴冥与阳界——论阎连科早期小说创作中的"亡灵叙事"[J].中州大学学报,2005,01:40-42.
[104]韩彦斌.论阎连科小说创作的乡土情结[J].河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42-46.
[105]朱向前.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的定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4,06:59-70.
[106]刘文祥.略谈阎连科小说的空间化美学——以《年月日》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40-41.
[107]万永凤.阎连科小说的存在主义因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1:34-36.
[108]李经启.论阎连科小说中的疾病隐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2:51-55.
[109]王彬彬.阎连科的《四书》[J].小说评论,2011,02:18-23.
[110]陈舒劼.寓言与悖论:阎连科乡土世界的价值建构[J].扬子江评论,2011,03:13-21.
[111]程光炜,邱华栋.重审伤痕文学历史叙述的可能性——阎连科新作《四书》、《发现小说》研讨会纪要[J].当代作家评论,2011,04:52-59.
[112]桦桢.《风雅颂》和阎连科的理想国[J].小说评论,2011,06:106-110.
[113]李丹梦.面对心灵的“乡土”——论阎连科的《风雅颂》[J].文艺争鸣,2009,02:25-30.
[114]王德威.《诗经》的逃亡——阎连科的《风雅颂》[J].当代作家评论,2009,01:80-84.
[115]罗先海,谭伟平.世纪之交的回响——阎连科乡土小说论[J].理论与创作,2009,01:56-61.
[116]董颖.阎连科小说中恶魔性缘起的文化因素[J].名作欣赏,2009,06:83-85.
[117]焦红涛.缱绻与决绝——阎连科乡村小说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01:65-69.
[118]陈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政治书写的当代性——以阎连科为例[J].文艺评论,2009,03:28-32.
[119]李少咏.认同与批判——乡村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阎连科小说解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39-44.
[120]张云.从“崇拜”到“恐惧”:阎连科乡村权力的叙事[J].中州大学学报,2009,03:55-58.
[121]陈学智.论阎连科小说的语言追求[J].黑龙江史志,2009,16:84+146.
[122]孙桂芳.论阎连科小说民间立场的确立及叙述的困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07:85-87.
[123]刘保亮.试析阎连科小说的疾病意象[J].名作欣赏,2009,30:38-40.
[124]张弘.阎连科:从世俗到灵魂[J].博览群书,2009,09:29-35.
[125]刘保亮.论阎连科小说的家园意识[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126]樊东宁,姚红静.现实主义的坚守者——浅论阎连科小说创作[J].衡水学院学报,2009,06:52-54.
[127]徐莉,张柠.阎连科乡土世界的双重构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86-89.
[128]江南,胡玲.阎连科小说中色彩词的“偏离”及修辞效果[J].毕节学院学报,2009,11:1-7.
[129]王华.《受活》与阎连科的方言表达[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1:30-32.
[130]刘保亮.探寻人生原初的意义——论阎连科小说的生命意识[J].学术交流,2006,02:174-177.
[131]吴晓东.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74-81.
[132]马跃敏.苦难不应成为乡土文学的窠臼——兼谈阎连科小说创作的转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01:30-33.
[133]焦红涛.由《日光流年》看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03:28-31.
[134]陆汉军,韦永恒.阎连科创作二十年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96-99.
[135]刘保亮.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述[J].名作欣赏,2006,22:43-46.
[136]李丹梦.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J].南方文坛,2006,06:39-43+54.
[137]陆汉军,韦永恒.论存在主义视角下的阎连科乡村小说[J].绥化学院学报,2006,06:79-82.
[138]邓寒梅.阎连科残病叙事小说中的乡村伦理诉求[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67-71.
[139]刘秀丽,徐径.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特质——《受活》文本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2,01:71-75.
[140]阎连科,刘汀.“神”的桥梁“实”的彼岸——阎连科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2012,09:34-43.
[141]程光炜.焚书之后——读阎连科《四书》[J].当代作家评论,2012,05:89-96.
[142]刘嘉任.权力阴影下的耙耧山世界——论阎连科乡土小说[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10:39-42.
[143]刘保亮.论阎连科小说的城市崇拜[J].学术交流,2010,04:181-183.
[144]秦方奇.伏牛山文化圈与五四以来河南作家的小说创作刍议——以徐玉诺、姚雪垠、阎连科为例[J].理论月刊,2010,06:125-130.
[145]熊修雨.“迟到”的阎连科[J].江淮论坛,2010,03:160-164+180.
[146]牛秋菊.阎连科小说死亡叙事中的隐喻分析[J].名作欣赏,2010,27:38-40.
[147]罗丹.探析阎连科书写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以《乡村死亡报告》为例[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20-22+90.
[148]王睿.阎连科《受活》中的“絮言”写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101-102.
[149]张志忠,李经启.论阎连科小说中的城乡对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32-36.
[150]王侠.存在主义的东方化色彩——以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0,05:26-30.
[151]熊修雨.阎连科与中国当代文学[J].文艺争鸣,2010,23:87-91.
[152]阎连科,梁鸿.“发展主义”思维下的当代中国——阎连科访谈录[J].文化纵横,2010,01:83-87.
[153]张琴.论阎连科的“神实主义”文学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05:32-35.
[154]蔡莹.反常亦合道变异生奇趣——论阎连科小说语言的阻拒性[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06:90-94.
[155]刘迪迪.阎连科后期作品的语言风格[J].柳州师专学报,2014,06:20-23.
[156]王高旭.阎连科小说《天宫图》解读[J].名作欣赏,2015,03:76-78+102.
[157]曾广煜.“没有+VP之前”与“VP之前”的时间表达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94-98.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7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