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何其芳形象的当代建构

发布时间:2018-04-13 22:08

  本文选题:“新时期” + “延安道路” ; 参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8期


【摘要】:因为革命的"延安道路"横亘其中,以唯美感伤的《画梦录》为文学起点的何其芳,持续遭遇来自不同文学阵营的压力而面临"解释自己"的困境,因为创作"荒芜"的焦虑,他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尤其是在"新时期",革命与个人、政治与文学的二元对立被一再重复,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由此建构起来。这中间不乏缝合的努力,但无论文学审美自律的强调,还是知识分子主体的凭吊,却都是对分裂话语的重复,而此后反思现代性话语,虽重申文学与现实互为镜像的关系,但从审美和政治的双重维度否定了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个人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这些话语的立场各异、路径迥别、方法互渗,决定了何其芳文学形象的当代建构成为一个竞争的场域,"统一"的何其芳形象由此陷入难以企及的境地。
[Abstract]:Because of the "Yan'an Road" of the revolution, He Qifang, whose literary starting point is the aesthetically sentimental "Dream of painting", continues to encounter pressure from different literary camps and face the dilemma of "explaining himself", because of the anxiety of "desolation" in his creation.He continued to carry out self-criticism.Especially in the new period,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revolution and individual,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s repeated again and again, and a split image of He Qifang is constructed.There is no shortage of suture efforts, but both the emphasis of literary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and the intellectual subject are duplicates of the split discourse. After that, the rethinking of the modern discourse, though reaffirm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ity as mirror image,However, it negates the individual choice in the grand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the dual dimensions of aesthetics and politics.To a large ext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paths and methods of these words,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He Qifang's literary image has become a competitive field, and thus the "unified" He Qifang image has fallen into a difficult position.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河南省哲社项目“现代作家的‘延安道路’及其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7BWX018) 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时期’以来河南城乡小说梦想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15-JCZD-0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十批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7T100528)的支持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应光 ,何休 ,陶德宗;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2 白苇;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第二届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王保生;“何其芳现象”再批判——纪念何其芳诞辰90周年暨第二次何其芳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宫玺;美丽的夭亡[J];咬文嚼字;2003年01期

5 万龙生;何其芳旧体诗创作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童龙超;对诗歌定义“公式化”问题的反思——以何其芳诗歌定义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封英锋;陶德宗;;何其芳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8 ;纪念何其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9 程凯;;纪念何其芳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侧记[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10 王钰璇;李丽萍;;近五年何其芳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怡;;“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论何其芳前期诗歌的中西融合[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2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北塔;;述论何其芳诗的英文翻译[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尚哲;;何其芳的诗歌创作及其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5 郝明工;;何其芳同志与共和国文学运动——从一个人的文学境遇看一个社会的文学运动[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下)——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7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中)——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8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王平凡;王素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事记(上)——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10 谭德晶;;《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影响[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永权;他就是一首大诗[N];文艺报;2011年

2 呼岩鸾;寻找诗歌的地址[N];人民日报;2010年

3 对话主持人祝晓风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本报记者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杨赛;时代与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王水照 侯体健;文学所“何其芳时代”杂忆[N];东方早报;2013年

5 华光;数十年记忆 人间情谊[N];文艺报;2011年

6 李舫;杜书瀛——像大自然一样真纯[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雪伟;何其芳的延安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乜;论何其芳诗歌与晚唐诗风[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晓云;论何其芳的新诗理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兴祥;论何其芳的唯美追求[D];扬州大学;2010年

4 彭云;何其芳的新诗理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6年

5 冯雷;何其芳“艺术自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进;何其芳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美钦;“何其芳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荣;何其芳前后期创作转变的原因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9 赵静;何其芳文艺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10 袁飞舟;梦里云烟芬芳满园[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6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746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