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从与抗拒:后生文艺对于西厢模式的应对策略
本文选题:戏曲艺术 + 艺术创作 ; 参考:《艺术百家》2017年04期
【摘要】:《西厢记》作为文本上的文学经典和舞台上的艺术经典,为后生文艺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经验和资源,对后生文艺产生了无声无息的召唤,同时也造成了难以抗拒的压力。后生文艺在持久、热烈地追慕、模仿西厢模式的同时,也对于《西厢记》这一经典影响而致的模式有着顺从或者抗拒的焦虑。有的是戏拟西厢模式,以一种间离感对西厢模式产生调笑的意味;有的是利用西厢模式,通过吸收《西厢记》的丰富资源来实现意义的增殖,为自己的叙事意图服务。在对西厢格套模仿盛行、渐成窠臼的环境中,它们各以自己的努力,通过打破西厢模式所包含的主旨趣味、人物形象、情节格套等成分,表现出在《西厢记》经典影响下依托传统、寻求突破的探索和努力,以及摆脱影响、寻求突破的不屈从态度。
[Abstract]:As the literary classics in the text and the artistic classics on the stage, the "Western Chamber" provides endless experience and resources for the afterlife literature and art, produces the silent call to the afterlife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 same time has caused the irresistible pressure.While pursuing and imitating the model of the Western Chamber, the afterlife literature and art has the anxiety of obedience or resistance to the model caused by the classic influence of "the West Chamber".Some of them are imitating the western chamber model, which has a kind of sense of distance to the west chamber model, and some make us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mode to realize the multiplication of meaning through absorbing the abundant resources of the "West Chamber", and serve their narrative intention.In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imitation of the West Chamber style is prevailing and gradually becoming a stereotype, each of them, with their own efforts, breaks the gist interest, the character image, the plot set and so on contained in the West Chamber pattern.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lassics of the West Chamber, the author shows his attitude of seeking breakthrough by relying on tradition, seeking breakthrough, getting rid of influence and seeking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元通俗叙事文体与故事讲唱形态的文本化研究”(项目编号:14BZW066)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207.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春宁,王治理;《西厢记》的文本传播[J];戏剧艺术;2002年04期
2 高奈延;《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J];南开学报;2005年03期
3 赵春宁;《西厢记》的禁毁与流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崔霞;;20世纪《西厢记》文本传播与接受述论[J];戏曲艺术;2006年04期
5 陆丽娟;;蒋星煜先生与《西厢记》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陈宁;;《西厢记》在元明清的传播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刘冬冰;《西厢记》句末语气词的共时描写及其它[J];川东学刊;1995年03期
8 ;《西厢记》[J];中国京剧;1999年01期
9 ;夜听琴──《西厢记》选曲[J];戏文;1997年05期
10 夏太娣;;也谈《西厢记》的历史真实性[J];中文自学指导;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海峰;;《西厢记》的深度赏析[A];中国演员(2009年第1期总第7期)[C];2009年
2 冯文楼;;一个叙事模式的阐释学读解——重读《西厢记》[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武永清;《西厢记》别解[N];太原日报;2006年
2 东北师大文学院 黄季鸿;花间美人《西厢记》[N];光明日报;2010年
3 薛海斌;从《西厢记》看古代戏曲“凡例”的出版意识[N];中华读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季鸿;明清《西厢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思远;《西厢记》续书厘定及主题人物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小青;《西厢记》图像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孙爱琪;明刊《西厢记》的插图批评[D];东南大学;2016年
4 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丹;论蒋星煜的《西厢记》考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陈菊;明清时期文人对《西厢记》的传播接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蕾;《西厢记》崔张爱情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塔娜;从《西厢记》的流传演变中看蒙汉文化交流[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黄慧;《西厢记》金评的叙事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56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75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