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脉”关系多维阐释与文论内涵
本文选题:气势 + 气脉 ; 参考:《文学遗产》2016年04期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势"的内涵包括基于"术"之层面的方法、技巧和形态,以及在"形"之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倾向性和潜能。"势"的倾向性要求作品具有内容意义等方面的连贯性,而连贯性也是范畴"脉"的内在要求,"理"乃二者共同的基础。"势"以鼓气、气盛为前提,"脉"以气韵连贯为基准,它们分别承担了文学创作两个不同方面的要求和准则。"势"因其较强的统摄力,具有描述"脉"之功能,规定了"脉"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此外,"势""脉"关系反映了文学作品基于"神""气"等范畴的深层结构和基于字句、章法的表层结构,以及这两层结构之间的贯通与融合。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he connotation of "potential" includes methods, skills and forms based on "skill", as well as the tendency and potential born on the basis of "form". "The tendency of "tendency" requires coherence in content, meaning and so on, and coherence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pulse" of category, and "reason" is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both. ""potential"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invigorating and flourishing, and the pulse on the basis of coherent spirit, which respectively undertakes the requirements and criteria of two different aspects of literary creation.Potential has the function of describing "pulse" because of its strong control power, and prescribe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pulse" form.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tential" and "pulse" reflects the deep structure of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God" and "Qi",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 and fusion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与脉论研究”(项目编号13YJA75104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湘;;古代文论范畴“脉”之衍生模式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熊湘;;“脉”之字义流变考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蒋方,张忠智;试论《毛诗正义》之“文势”说[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4 于春敏;论《三国演义》中的文势——兼及毛宗岗的“文势”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熊湘;;“势”“脉”关系多维阐释与文论内涵[J];文学遗产;2016年04期
2 郭朝晖;;从舞蹈的抒情性和形体性来赏析民族舞蹈经典[J];艺海;2013年07期
3 周桦森;;浅析《毛诗正义》以修辞通训诂的方法[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06期
4 黄贞权;;三十年来《毛诗正义》文艺思想研究述略[J];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02期
5 刘挺颂;;《毛诗正义》与宋代《诗》学新变——对唐宋《诗》学承变关系的初步考察[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1期
6 刘海燕;;关于《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的再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黄贞权;;从《诗》学到诗学——论孔颖达诗学阐释学思想[J];理论月刊;2010年10期
8 刘挺颂;;析《毛诗正义》对《诗经》的文学解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9 王燕;;刘桢文论探微[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脉论[J];文学评论;2011年06期
2 蒋方,张忠智;先秦至唐初《诗经》文本阅读的历史演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陈国屏;;论艾青近作的思想艺术特色[J];文学评论;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勇,陈大利;真相被遮蔽:中国古代文论在二十世纪的命运[J];文学评论;2000年06期
2 周薇;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现代转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朱盈蓓;思辨、历史与激情的融合 评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4 尹奇岭;伪命题: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J];理论与创作;2003年03期
5 吴建民;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吕亚宁;《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漫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吴中胜;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J];理论月刊;2004年07期
8 袁济喜;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特质[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9 张志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和教材建设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党军旗;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思想[J];写作;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迎刚;;转换,还是借鉴?——关于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之不同途径的反思[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则远;;植根传统 对话会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赵志军;;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4 张兴成;;本土文论的重建与外来文化的利用——读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5 李清良;;异质文化的“激发”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林焕平;;略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9 王晓路;;他者的眼光——西方汉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评述[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鉴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桂宁;关注文化生成中的中国古代文论[N];文艺报;2001年
2 陈应鸾;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度研究[N];文艺报;2012年
3 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谁说中国古代文论已经百无一用[N];辽宁日报;2011年
5 李凯;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建设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章辉;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话[N];文艺报;2013年
7 中胜;重视对中国古代文论诗性智慧的探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郭鸷;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融会到世界性文论中去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曾庆元;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N];文艺报;2001年
10 廖四平 张玉亮;对话与重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娜;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探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周宁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情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湘豫;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D];新疆大学;2010年
4 赵丽君;试析“和”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丽丽;审美的异端:中国古代文论“狂”范畴之浅探[D];河南大学;2005年
6 寇佳艳;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D];延安大学;2013年
7 刘敏;中国古代文论“冲淡”范畴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8 樊凤芝;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顾准;中国“文气”说的国外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6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76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