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十七年”时期北京工人写作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19 00:09

  本文选题:机器大工业 + 消费型 ; 参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03期


【摘要】:正在近现代以来的城市现代性叙述中,有关北京工业题材的叙述并不发达。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作为传统的文化古都,缺乏现代工业基础,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相比较机器轰鸣的上海,北京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与产业工人是稀少的。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在其中的知识分子与作家来说,北京城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田园诗般的乡土意义,在他们的心目中,北京城是"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1。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也有进步作家与知识分子接触工厂,并且对工人阶级
[Abstract]:In the modern city modernity narration, the narration about Beijing industry theme is not developed.This is mainly because Beijing, as a traditional cultural capital, lack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industry and is a typical consumer city.Compared with Shanghai, where machines roar, Beijing's big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workers are scarce.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intellectuals and writers who live in it, Beijing is more like an idyllic local meaning. In their minds, Beijing is "the shape of a city."And rich in the rural landscape of the pastoral city.In the 1930s and 1940s, although there were also progressive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exposed to factories, and to the working class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管传媒学院;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崣树理;;和工人易髡邐切醋鱗J];人民文学;1958年05期

2 臧克家;;在1956年诗歌战线上——序1956年“诗选”[J];诗刊;195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保杰;;“十七年”时期北京工人写作的历史考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03期

2 张立群;李阳;郑志杰;;“政治抒情诗”的考辨及其域外资源问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3 陈宗俊;;“十七年”诗歌队伍的分化与重组——以《诗选》(1953—1958)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4 李遇春;戴勇;;民国以降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J];文艺争鸣;2015年04期

5 张自春;;从同人刊物到诗歌“国刊”:《诗刊》1980年前的转变历程[J];文艺争鸣;2015年01期

6 张均;;《光明日报》“文艺生活”周刊的新诗、旧诗论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 李仲凡;;《诗刊》发表毛泽东诗词的文学史影响[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程光炜;;当代文学60年通说[J];文艺争鸣;2009年10期

9 连敏;;论作为《诗刊》主编的臧克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1770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770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