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贾宝玉诗歌创作的前后变化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红楼梦 + 贾宝玉 ; 参考:《红楼梦学刊》2017年03期
【摘要】:贾宝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诗歌创作,从大观园结社创作时平庸的水平,到《Y齔s词》《芙蓉诔》的内容、格调突变,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结合乾隆年间的诗论可以发现,大观园中的诗论倾向于"格调派",而贾宝玉当时的诗风正对应受其批评的"晚唐"风格。而在大观园即将衰落时,他的《Y齔s词》得到了贾政的青睐,《芙蓉诔》中的骚体诗又在"正统性"方面大有提高。贾宝玉诗歌创作的前后变化,正对应着他的成长和大观园由盛而衰的过程,是一条重要的隐性线索。
[Abstract]:Jia Baoyu's poetry creation in the first eighty chapter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mediocre level of association creation in Daguanyuan to the content of "Y improved ci", "Furong Lei", is a phenomenon worthy of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poetry theory of Qianlong period, we can find that the poetic theory in Daguanyuan is inclined to "style school", and Jia Baoyu's poetic style at that time is the style of "late Tang Dynasty" which should be criticized by Jia Baoyu. When Daguan Yuan was about to decline, his ci "Y improved" was favored by Jia Zheng, and the poetry of Sao style in "Lotus eulogy"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aspect of "orthodoxy".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Jia Baoyu's poetry creation correspond to his growth and the process of grand view garden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cessive clu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郭素媛;;从雍乾诗坛观照曹雪芹的诗学观[J];红楼梦学刊;2008年02期
2 王怀义;;《红楼梦》诗学建构研究——以《沧浪诗话》为参照[J];红楼梦学刊;2008年01期
3 成敏;;《Y齔s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J];红楼梦学刊;2007年05期
4 蒋寅;;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流行[J];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01期
5 王人恩;论《芙蓉女儿诔》在中国祭文史上的地位──《红楼梦》探微之四[J];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6 郭永强;;《Y齔s词》新论[J];红楼梦学刊;1986年01期
7 周鉴殷;关于《Y齔s词》[J];红楼梦学刊;1983年01期
8 刘靖安;论《芙蓉女儿诔》的艺术特色[J];求索;198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浅吟;;试论贾宝玉诗歌创作的前后变化及其意义[J];红楼梦学刊;2017年03期
2 余永红;;也谈《Y齔s词》的含义及作用[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6年00期
3 曹明;;《红楼梦》韵文研究述评[J];曹雪芹研究;2015年04期
4 刘霞;;从徐学谟至娄坚再至钱谦益——明代嘉定文脉传承之考论(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5 赵美欧;;“仙云”未散,“芳趾”可寻——从《芙蓉女儿诔》霍译本看其艺术风韵的传递[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年02期
6 彭玉平;;王国维与罗振玉之诗学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高磊;张洪四;;从《宋诗类选》的编选看王史鉴的诗学思想[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胡金佳;;近十年陆游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9 谢海林;;《宋元明诗三百首》考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云;;《芙蓉女儿诔》的文章学解读[J];红楼梦学刊;2008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漫戈;;论林四娘故事主题的多元形态[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2 黄翠华;;林四娘故事探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李成文;意趣说:曹雪芹诗学思想的核心[J];红楼梦学刊;2005年06期
4 周郢;林四娘本事新证[J];红楼梦学刊;2005年05期
5 王佩琴;林四娘故事研究[J];红楼梦学刊;2001年01期
6 蒋寅;《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之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蒋寅;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之兴替[J];文学遗产;1999年03期
8 林文山;《Y齔s词》的评价及其他[J];红楼梦学刊;1983年03期
9 阎毅千;;林四娘的形象演变和《Y齔s词》的思想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10 吴世昌;;《石头记疏证》小引[J];读书;1981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宪波;《扑朔迷离的贾宝玉》[J];红楼梦学刊;2000年02期
2 陈国学;情爱与圣爱之别──贾宝玉、阿辽沙比较简论 [J];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01期
3 聂付生;论西门庆和贾宝玉情欲世界的内在联系和分野[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张剑锋;凝重的孤寂感——论贾宝玉[J];红楼梦学刊;2002年02期
5 张乃良;贾宝玉的死亡态度及死亡体验[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6 龙志坚;论贾宝玉之精神世界[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梅丹;与贾宝玉网上对话[J];写作;2005年06期
8 唐蔚;;贾宝玉与多余人比较谈[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长风;;舒宪波《朴朔迷离的贾宝玉》在大观园召开座谈会[J];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10 李祝喜;;论多维身体言说中的贾宝玉[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杜景华;;贾宝玉性格再分析[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涂继文;;试谈贾宝玉的养生之道[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3 曾祥麟;;略论贾宝玉的“真”趣[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朱伟杰;;谁叫你去染指忠顺亲王的男妓呢?——贾宝玉“大承笞挞”根本原因的正确解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莫斌荣;;论《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不合理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央视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李光斗;一个贾宝玉断送整个荣国府?[N];华夏时报;2010年
2 ;贾宝玉在今日美国会不会是gay[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中国文学的古今贯通[N];解放日报;2004年
4 曹金钟;论宝黛性格的悖论[N];光明日报;2006年
5 王蒙;《红楼梦》中的人生意义[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王小鲁;我凭什么要你们相信我的论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王蒙;《红楼梦》是一部超行业小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李静(北京晚报);妇女之节与士人之节[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杜浩;“文学可能消亡”是种告诫[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江权;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潇潇;贾宝玉“情不情”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林林;《红楼梦》中兄妹(姐弟)关系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4 梁振鹏;论贾宝玉的“抱情而遁”[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孔繁洁;两难结构与贾宝玉的悲剧命运[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唐芸;浅谈贾宝玉出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实和;论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月;浅析贾宝玉的女儿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远洋;贾宝玉形象的女性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10 罗璞;贾宝玉与明清之际士大夫伦理道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76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976278.html